秋籁居琴话
最新书摘:
-
秋思2014-09-03弹好《洞庭秋思》的关键在于语气的把握,它的语气深情而自然,好像要说很多话,整体气息比较平和,但具体的地方并不平和。乐曲结尾的泛音段,弹奏者可能会忽略其中的语气的细微之处。像这些细小的东西,技巧上并不难,难在语气的深情自然而又不造作。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左手吟猱绰注的变化非常细腻,行进时变化非常丰富,或干脆或柔缓,或快或慢;右手的弹弦也有着力度和触弦点的变化。再说吟猱——吟猱动作转换中的过度吟猱的动作过程中,指关节和腕关节都必须要动。这个动作有点像拉二胡的运弓及旧时江南水乡河里木船摇橹的动作。如左手的第一动作向上,出音也向上滑,当向上滑的音还没有结束,左手的第二个向下的动作已开始了,下滑的第二个音比左手的第二个向下的动作滞后出现,动作的转换靠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调和一定的提前量。左手“上下进复”与“吟猱”的区别通常而言,吟猱是圆的动作,而上下进复的动作偏向方一点,这是指关节仍要动,而腕关节就动得少或不动了。如果需要把上下进复弹得很硬很方,就像《普庵咒》的很多地方那样,那么指、腕关节都可以不动,完全靠手臂的动作,直上直下,这时音和音之间的衔接过程很快、很干脆,音的过程虽然靠手指的滑动,但概念上并非“滑音”。大指要“藏”大指吟猱动作的另一个要点,是大指要“藏”。传统弹琴技法要求将大指置于食指下,称为“藏”。这不仅仅是因为吟猱的需要,也是弹琴指法中大指通常停留的位置。大指吟猱动作的要点是腕、指关节都要动及大指要“藏”。“方”和“圆”,“硬”和“软”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明代琴谱的减字谱只记徽位不记徽分,如左手按七徽六分位置就记七八,意即“七徽八徽之间”,而非七徽八分。记录徽分是清初徐青山《大还阁琴谱》的发明。左手按谱上所示徽分按音,音高也是有误差的,音位越高,...
-
秋思2014-09-03成公亮,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1984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任古琴教师,1997年提前退休。古琴“秋籁”唐琴,仲尼式。琴体浑圆修长,漆色深褐,断纹如冰裂。其音微妙而细腻,圆润而绵长。琴底篆刻“秋籁”并“德斋珍藏”,腹内竹书“大唐开元三年李晋制”。曾由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叶诗梦收藏,一九八五年成公亮于南京得此琴残躯,同年夏月修复。
-
秋思2014-09-03王燕卿出自山东诸城派。晚清,山东诸城的古琴一度兴盛。当时影响较大的古琴家,一位是王雩门(字冷泉),一位是王溥长(字既甫)。王雩门宗金陵派,王溥长宗虞山派。到二十世纪初,王溥长的儿子王心源,王心源的学生王露,和王雩门并称“诸城三王”或“琅琊三王”。这时诸城古琴传人众多,风格别致,独有曲操也广为流传,这时山东诸城古琴的全盛时期,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交替的数十年。
-
秋思2014-09-03这样一个在古琴演奏和学术研究上都颇有成就的人,却并非专业从事古琴音乐工作的。姚丙炎的本职工作和音乐是丝毫无关。他是一个工厂的会计。姚丙炎的住所也是上海闹市里一间狭窄潮湿的斗室,就和当时的普通工厂职工一样,过着拮据的日子。这样一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专家,一直未能调到专业的岗位上。他的打谱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只有少部分乐曲录过音或记录过。随着姚丙炎的去世,很多发掘出来的琴曲又成绝响。
-
秋思2014-09-03打谱要求琴家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中国古代艺术修养,需要在识别古谱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弹奏琢磨,既要体现古曲风貌,又加入了相当大的再创作成分。打谱工作是艰深辛苦的工作。姚丙炎先生却乐在其中,把这艰苦的劳动,看成是在古代音乐天地里面旅游。 “打谱对于我,正像新天地对于旅游家那样具有吸引力,在新的音乐天地里漫游,使我感到其乐无穷。”
-
秋思2014-09-03姚丙炎不仅长于古琴演奏,《高山》,《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是他经常演奏且独具心得的曲子,而且他对古琴艺术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对已绝响的古乐谱的解译。
-
秋思2014-09-03“浦东三杰”。上世纪三十年代,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三人同居浦东,朝夕聚晤,称为“浦东三杰”。查阜西擅弹《潇湘水云》,人称“查潇湘”;彭祉卿擅弹“渔歌”,人称“彭渔歌”;张子谦擅弹《龙翔操》,人称“张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