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最新书摘:
  • 如林
    2017-02-04
    孔子论及新时代的新支配层所应具备的资格时,称具有这种资格的人为士。孔子的这种定义的意义在于,以往有血缘主义支撑的旧士体制在他这里已经被空洞化了。而孔子设想新的人格主义的士的理念,就是试图以此来填补这一空洞。
  • 如林
    2017-02-04
    孔子这一思想的原型,当然可追溯到礼制即政治的周代的士那里。所以他这种要求士摆脱身份制束缚的方式,可以说是以新瓶装陈酒的主张。
  • 如林
    2017-02-04
    在他的设想中,士在本质上必须是家族道德的实践者,而这一实践的全部意义又仅仅在于如何执政。即这里有着道德与政治自身完全一致的理念。
  • 如林
    2017-02-04
    已故守屋美都雄氏曾引用此例,认为刘邦势力本来只不过是一个脱离家族、乡里的游侠无赖集团,然而仅仅依靠这些人的话,在扩大势力时将是很有限的。可当他取得了乡里父老层的支持,利用他们的统率力,就获得了新王朝主权者的资格。这样刘邦自身,也就从单纯游侠首领的地位,摇身一变成为专制君王。总之,虽然游侠集团中也具有国家权力的萌芽形态,但为了国家自身的完善,乡里社会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 如林
    2017-02-04
    但是,作为氏族分解结果的三族制家庭,其自身并非政治的世界,政治世界不如说只有超越各个家族才能成立。这里,家族的自律的世界不能直接成为政治的世界。世界就这样两极分化为自律的世界和政治的世界。
  • 如林
    2017-02-04
    作为民,与皇帝之间如果说是他律关系的话;他们与家族、宗族、乡党之间,则可以说是自律的世界。……如此,皇帝的原理与民的原理,不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而且还是一种对立关系。
  • 如林
    2017-02-04
    因此,多数情况是复合家庭:家庭成员在一家的土地上,共同经营农业。
  • 如林
    2017-02-04
    孔子针对新情势,所最为关注的是社会道德秩序的重建。
  • 如林
    2017-02-03
    这种国家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专制主义的概念,它与封建主义之间是一种相并立的概念。
  • Ithaka
    2014-07-25
    自从前汉独尊儒术以来,特别是通过乡举里选法的实施,道德、学问与政治权力相结合为一体,形成了帝国体制的完成形态。原本应该是以抨击体制为生命的道德与学问,淡薄了自己的天性,而与体制粘连了。清流派对宦官的抨击正是由此而形成的体制内部的抵抗,所以其政治斗争的手段也采取了以帝国官僚职权来镇压对手的方法。
  • 风间隼
    2012-10-11
    (刘灵助)遂刻毡为人象,书桃木为符书,作诡道厌祝法,人多信之。时西河人纥豆陵步藩,举兵逼晋阳,尔朱兆频战不利。故灵助唱言:“尔朱自然当灭,不须我兵。”由是幽、瀛、沧、冀人悉从之。从之者,夜举火为号;不举火者,诸村共屠之。
  • 风间隼
    2012-10-11
    昂字敖曹。其母张氏,始生一男二岁,令婢为汤,将浴之。婢置而去,养猿系解,以兒投鼎中,爓而死。张使积薪于村外,缚婢及猿焚杀之,扬其灰于漳水,然后哭之。
  • 竹嘉
    2011-03-02
    杨椿兄弟的祖母王氏,虽是文成帝皇后冯氏(文明太后)的姨母,但她却是异民族的乐浪的王氏。
  • 如林
    2017-02-05
    由以上各例可见,它表现为恬淡于名利的共同特征。即“不营资产”,“家无余财”。将官僚生活所获得的收入,散于宗族、亲故是常见的现象。于此相关,努力保持家门结合的倾向也是引人注目的。
  • 如林
    2017-02-04
    不过分地说,学问是贵族得以存在的依据。由于作为社会主宰者的资格是来自他们的人格,所以实际上人格的培养又在于学问。
  • 如林
    2017-02-04
    在秦代民有偶语(聚众谈话)则被处以极刑,这对民众的自律结合来说,是一种极端的否定。刘邦的约法三章就是废除秦苛政的约束。于是秦亡,代之而起的是保障了民众自律生活的汉。
  • 如林
    2017-02-04
    那时他说:“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从这话来看,此时的刘邦已正面打出旗号,宣称自己的使命在于除秦苛法,安定民生。
  • 如林
    2017-02-04
    由此经过来看,作为乡里的父老子弟,县令存在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定他们的生活。刘邦利用了乡里民的这种意识,唆使其杀秦县令,最终能取而代之。
  • 如林
    2017-02-04
    秦末陈胜之乱之际,沛县父老们杀死为秦固守的县令,拥戴了刘邦。刘邦推辞曰:“恐德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愿更相推则可者。”然终被推为了沛县令,由此开始了一统天下的事业。
  • 如林
    2017-02-05
    总之,不欲突出个人的世上荣光,始终坚持置身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这是一种以虚己为手段,而保证全体存在的态度。在家族、宗党中的这种态度,进而贯彻于官场,就产生了对荣达的淡薄。即所谓“与世无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