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最新书摘:
  • 霽山青處
    2023-08-13
    灵性或纯精神性的上帝神明,而是与人一样虽非血肉却同为物质的宇宙总体。宇宙作为总体,其存在及其“规律”不可知,这也就是超出人类学的“物自体”,这就是那神秘之所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面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这难道不可敬畏、寻觅和归依吗?150亿年前的大爆炸作为字宙起源难道不比《圣经》创世纪更令人惊震、敬畏(E。O。Ws0n:《论人性》)?有如知基督徒之于上帝,Hei(degger之于Being,对中国人来说,“崇拜成为一种专属一己个人的真诚的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事实上,它非常相似子面对太阳从远山树林中落下去的那种经验。对人来说,宗教乃意识的最终实在,有类于诗”(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也就是历史本体论所讲的“人自然化”的最高境地:既执着人间,又国日天地,由“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到“以美立命”。人觉醒,接受自己偶然有限性的生存(“坤以俟命”)、并由此奋力生存,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乾以立命”)。人意易疲,诸宗教主以信仰人格神立教,让众生归依皈从。但在后现代之今日,神鞭打的宗教魔方已难奏效,“人是什么”和“人是目的”终将落实在美感双螺旋充分开展的人性创造中,落实在时间性的情本体中,落实在此审美形而上学的探索追寻中。
  • 霽山青處
    2023-08-13
    所以,“情本体”的基本范畴是“珍惜”。今日,声色快乐的情欲和精神上无所归依,使在“在时间中”的有限生存的个体偶然、独特分外突出,它已成为现代人生的主题常态。在商业化使一切同质化,人在各式各样的同质化快乐和各式各样的同质化迷茫、孤独、隔绝、寂寞和焦虑之中,如何去把握住自己独有的非同质的时间性,便不可能只是冲向未来,也不可能只是享乐当下,而该是“珍惜”那“在时间中”的人物、境迁、事件、偶在,使之成为“时间性”的此在。如何通过这个有限人生亦即自已感性生存的偶然、楼小中去抓住无限和真实,“珍惜”便成为必要和充分条件。“情本体”之所以不去追求同质化的心。性、理、气,只确认此生偶在中的千千总总,也就是“珍惜”之放:珍猎此短暂偶在的生命、事件和与此相关的一切,这才有诗意地栖居或栖居的诗意。任何个体都只是“在时间中”的旅途过客而已,只有在“珍惜”的情本体中才可寻觅到那“时闻性”的永恒或不朽。
  • 霽山青處
    2023-08-13
    上面是从字源学来讲,那么“美”字在今天日常的语言中,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它一般又用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它至少也可分为三种,具有三种相联系面又有区别的含义。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输快的强形式。饿得要命,吃点东西,觉得很“美”。热得要死,喝瓶冰镇汽水,感到好痛快、脱口面出:“真美”。在老北京,大萝卜爽甜可口,名鲜“心里美”。“美”字在这里是感觉榆快的强形式的表达,即用强烈形式表示出来的感官榆快。实际也可说就是“羊大则美”的沿袭和引申。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我们经常对某个人、某件事,某种行为赞赏时,也常用“美”这个字。把本来属于伦理学范围的高尚行为的仰慕、敬重、追求、学习,作为一种观赏,赞叹的对象时,常用“美”这个字以传达情感态度和赞同立场。所以他实际上是种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即把严重的伦理判断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说是上述“”羊人为美,美善不分的延续。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
  • 霽山青處
    2023-08-13
    求恒是无时间的存在,它曾经是Parmenid的不动的一,是《易经》的流变,是庄周的“至人”,在这里,却只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神妙的“蓦然回首”。禅宗通过棒喝、机锋、公案,以“反常合道”的方式,来指点、启发而面不是言说、传授这个超时间的形上本体。但任何自然和人事又都有时间的存在,所谓无时间、超时间或字蜜(时空)之前、之外,都只有诗和哲学的意义。这里也是如此。禅正是诗的哲学或哲学的诗,它不关涉真正的自然,人世,而只建设心理的主体。这就是禅在美学中的意义。
  • 霽山青處
    2023-08-13
    可见,孔门仁学由心理伦理面天地万物,由人面天,由人道面天道,由政治社会面自然、宇宙。由强调人的内在自然(情、感、欲)的陶治塑造到追求人与自然、宇宙的动态同构,这就把原典儒学推到了顶蜂。宇宙,自然的感性世界在这里既不是负性的(如在许多宗教那里),也不是中性的(在近代科学那里),面是具有肯定意义和正面价值的,并且具有一种情感性的色调和性质。这是孔,孟、荀肯定人的感性存在和生成、重视感性生命的基本观点的一种世界观的升华。
  • 女宛心兑
    2017-12-21
    如果去掉古代所不可避免的神秘解释,其关键就在:要把音乐(以及舞蹈、诗歌)的节奏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和人的身心的情感和节奏韵律相对照呼应,以组织、构造一个相互感应的同构系统。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六艺”。Zeno of Elea的著名悖论则展示时间之不可能。Kant把时间当作人的内感觉(Inner Sense)。Hegel说长久的山不如瞬开的玫瑰,时间属于有生命者。崇高在这里不但不再是古代集体劳动的物质成果,而且也不是自然物质的硕大外在形式,它直接称为道德力量在个体生命中的显示。……个体人格的道德自身作为内在理性的凝聚,可以显现为一种感性的生命力量。这就是孟子讲“气”最重要的特征。艺术讲“气”,六朝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的第一标准。例如,所谓“骨”,经常就是静止状态的“气”,即所谓“骨力”。所谓“势”,经常便是储藏着能量的“气”,是一种势能,如所谓“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即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感性世界的肯定性价值,不是上帝或人格神所赋予,而是通过人的自觉意识和努力来达到。人可以以其情感、思想、气势与宇宙万物相呼应,人的身心作为的一切规律和形式,也正是自然界的宇宙普遍规律和形式的呼应,例如运动、流变、动态平衡、对应统一等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这种认为自然与人事只有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的看法,即“生成”的基本观点,也正是中国美学高度重视运动、力量、韵律的世界观基础。整个天地宇宙既然存在于它们的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美和艺术也必须如此。运转变通,不质不形。中国之所以讲究“线”的艺术,正因为这“线”是生...
  • 雪 叁更
    2012-07-14
    有人认为,西方传统以理性作为人兽之分,中国则以“道德的理解”来做划分标准。这种所谓的道德的理解,实际既是前述对人性做外在塑造和规范的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被孔子和儒家外在化为对人性自觉和人道情感的本体追求。通俗地说,这是强调从内心来自觉建立一种完美的主体人格。这种建立虽需通由上述世俗的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来展露,但记忆和艺术在这建立中却又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 女宛心兑
    2018-02-01
    司汤达曾讲到“完全幻觉的瞬间”,即是说,只允许“瞬间”的“完全幻觉”,似乎忘记自己是在欣赏,完全幻化到对象里去;但总的来说,审美总必须有欣赏的自意识(理解),这种意识作为一种当然的潜在的理解因素而存在。所谓审美非功利性、距离说等等,其实都是指这种状况,与对象融为一体却又仍然保持静观,不作出实用、伦理的现实反应。也正因为此,艺术的真实才不要求等同于、模仿于生活真实,而“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耳”。这是审美理解的第一层含义。审美中理解因素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对对象的内容的认识,这特别在再现艺术部门,对题材、人物、故事、情节以及技法、技巧的理知认识,经常构成欣赏的前提条件。但所有这两种含义都还不是真正的审美理解,它们只是进行审美或获得美感的前提条件。审美理解的第三层含义在于,在审美中,在美感中,从理知上认识对象的情感性质、技术特征,例如“这个曲调是悲哀的”,“这种手法如何如何”,……许多行家、专业人员经常带着这种态度和理解来欣赏艺术品。这种理解当然有助于审美感受的形成和获得,但它还不是我所特别重视的审美理解的第四层含义。这第四层含义的审美理解因素是更为内在和深层的。它指的是渗透在感知、想像、情感诸因素并与它们融为一体的某种非确定性的认识。它往往如此朦胧多义,以致很难甚至不能用确定的一般概念语言去限定、规范或解释。中国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可喻不可喻”,“可解不可解”……,其实都是讲的这种审美中所持有的理解因素。这一点我在形象思维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指出“理之于诗,如水中盐”,因而是“有味无痕,性存体匿”,即强调审美中有理解、认识的功能、成分、作用,却找不出它们的痕迹和实体。它们是溶化在水中之盐,但有咸味而已。即之愈稀,味之无穷。感知作为审美的出发点,理解作为审美的认识性因素,其中介、载体或展现形态,则是想像。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
  • 女宛心兑
    2018-01-31
    王渔洋曾说王维的“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你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乃静,实却虚,色即空。而且,也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本体是超越它们的。在本体中,它们都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世毫无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你却感到那不朽者的存在。日本有所谓从青蛙跳水声中得禅悟,不也正是这种动中静,在宇宙的不断运转流变中深悟本体的虚无么?往事千端永恒是无时间的存在,它曾经是Parmenides的不动的一,是《易经》的流变,是庄周的“至人”,在这里,却只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神妙的“蓦然回首”。禅宗通过棒喝、机锋、公案,以“反常合道”的方式,来指点、启发而不是言说、传授这个超时间的形上本体。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高古)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典雅)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馨度山翠,闲云来竹房。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向晚禅房掩,无人空夕阳。(唐代崔侗)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松涛海语,月色花颜各美其美。就今天世界说,欧美流行并占主要地位的是分析哲学的美学和艺术本体论的美学,主要在讨论、研究、解释艺术是什么,包括产生在德国的解释学(hermeneutics)和美国当前的惯例论(institutional theory)。在苏联、东欧,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其中包括著名的卢...
  • 女宛心兑
    2018-02-01
    积淀既由历史化为心理,由理性化为感性,由社会化为个体,从而,这公共性、普遍性的积淀如何落实在个体的独特存在而实现,自我的独一无二的感性存在如何与这共有的积淀配置,便具有极大的差异。这在美学展现为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这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意义不同于机器人的“生命意义”,它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且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人作为个体生命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于是,回到人本身吧,回到人的个体、感性和偶然吧。从而,也就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吧。不要再受任何形上观念的控制支配,主动来迎接、组合和打破这积淀吧。艺术是你的感性存在的心理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你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在生活中去作非功利的省视,在经验中去进行情感的净化,从而使经验具有新鲜性、客观性、开拓性,使生活本身变而为审美意味的领悟和创作,使感知、理解、想像、情欲处在不断变换的组合中,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物的产品,而日益成为每个个体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识。个体先天的潜力、才能、气质将充分实现,它迎接积淀、组建积淀却又打破积淀。于是积淀常新,艺术常新,经验常新,审美常新;于是情感本体万岁,新感性万岁,人类万岁。所谓实践美学,从哲学上说,乃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美学部分,它以外在---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说为根本理论基础,认为美的根源、本质或前提在与外在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的历史性的改变;美感的根源在于内在自然(人的躯体、感官、情欲和整个心理)的人化,即社会性向生理性的渗透、交融、合一,此即积淀说。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先天和后天有差异,...
  • 女宛心兑
    2018-01-31
    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书法一方面表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韩愈),它从而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另方面,它又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草,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它又可以是“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这远远超出了任何模拟或借助具体物象、具体场景人物所可能表现、再现的内容、题材和范围。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身(从指腕、神经到气质、性格)、心(从情感到思想)的各个方面。绘事后素Albert Camus说:“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题,决定是否值得活着是首要问题。世界究竟是否三维或思想究竟有九个还是十二个范畴等等,都是次要的。”者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在这反思和选择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这感性情感中了。这情感不同于“礼乐传统”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选择死亡而意识世界和回顾生存时所激发的非常具体而个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体,是因为这些情感始终萦绕着、纠缠于自我参与了的种种具体的政治斗争、危亡形势和切身经历。它丝毫也不“超脱”,而是执着在这些具体事务的状况形势中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人的生死,有如樱花,一下散落,干净利落,故美。由巫术、神话、宗教的“兴”的源起,到“比德”,再到“意境”,这也可说是由集体意识层(兴的源起)到个体意识层(“比德”)再到个体无意识层(“神来之笔”)的进展。这个个体无意识层所表现...
  • 雪 叁更
    2012-06-29
    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各本来分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建立,同时也就是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与对虚构的神灵世界的法术支配或崇拜联想连在一起的。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萌芽,同时却又更是本能情感的抒发和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