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最新书摘:
-
苏氨酸2012-12-07哈洛由此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不过哈洛也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亲密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一旦我们将自己托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三个变量与爱有关:接触、动作、游玩。
-
苏氨酸2012-12-07费斯汀格对人性并不乐观,他认为人类并不理性,只是懂得寻找合理解释。这种思想接近存在主义。卡莫斯认为人类毕生都在设法说服自己的存在并不荒谬。
-
苏氨酸2012-12-06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人们越不容易采取行动。等待越久,会让人越麻痹无能。这点请谨记于心。
-
苏氨酸2012-12-06人类独特的心理倾向:一旦认定是这样,就会设法让情况符合内心所想。一是标签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二是如果精神病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必定还处在起步阶段。三是虽然 不是所有的医生都会草率诊断,但这样的医生确实为数不少,甚至还可能为掩饰心虚而更加自负。
-
苏氨酸2012-12-05社会心理学主张,人格(你是谁)不如环境(你在哪)来得重要。“并不是说因为人格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人类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不受人格特质的影响。而是因为人格特质往往不敌时间、地点、同伴等环境因素。”很多人不知道米尔格拉姆说过这段话:“面对权威,选择服从或反抗,必定也受人格特质影响,只是目前还无法证明。”
-
Dr_doctor2012-09-18他认为人类并不理性,只是会懂得找合适的解释。这种思想接近于存在主义。萨特主张世界虚无空洞;加缪认为人类毕生都在设法说服自己的存在不是荒谬。赫尔与斯宾斯主张,人类一切依附行为都是为了消除欲望。饥饿、口渴、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消除的主要欲望。在1930至50年代,心理学盛行用消除欲望来解释有关爱的现象。其传记的作者布鲁姆这样写道:“心碎了,就知道心是什么!”哈洛于是着手进行这项既残忍有美丽的研究。不过哈洛也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丑美,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强化作用无法解释这种行为,我们只看到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事实:一旦我们将自己交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然而仍然有若干让人宽慰之处。我们眼见人类的信仰如此坚定,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筑起桥梁沟通两地,接连你我,让彼此更为靠近。
-
Dr_doctor2012-09-18他在书中写道:“个体若同时保持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细想对立的最终结果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事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一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我们总认为洗脑要能奏效,一定得借助许多酷刑威胁或者重金利用。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默认从事与其信念抵触的行为,所得奖赏越微博,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这种情况会造成直觉的扭曲。
-
Dr_doctor2012-06-09自然界的毛细现象不适用于人类社会,人为地隔阂是牢不可破的城墙,它可以阻隔一切,没有缝隙可以逐步渗透。你在这里,她去那里。也许只差一秒,距离却因偏见、标签而难以消弭。如果我喝下1升的鲜血,没让任何人知道。然后再随便走进一家医院的急诊室,突出满口鲜血。医护工作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们若诊断我是消化性溃疡,且予以治疗,而我却以此来断言医学无法正确诊断病人有没有消化性溃疡,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
Dr_doctor2012-06-09此时正值秋收时节,明月高挂天空,披着白斗篷的小精灵和手执南瓜灯的巫婆,相伴在街上游荡。是任其捣蛋,还是好好款待。如果要研究月球,他是不会用望远镜或是显微镜间接观察,而是会亲自站上轨道,实地的去了解情况。单调的冰冷的精神病房,就像另一个贫瘠空旷的月球,形形色色的病人在病房中神志恍惚,仿佛漫游在无重力的世界里。
-
Marni2012-05-28但为何有人要捏造这种骇人的故事?洛夫特斯说:“事实有时候很微妙,言语无法形容。也许这些伤痛看似寻常,当事人却刻骨铭心,找不到适切语言描述,所以才更动原有情节。也可能是当事人已经完全融入自编的故事,且从中找到自我定位:受害者。”
-
Marni2012-05-28不过哈洛也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
-
[已注销]2012-03-03强化作用无法解释这种行为,我们只看到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事实:一旦我们将自己交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然而仍有若干让人感到宽慰之处。我们眼见人类信仰如此坚定,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筑起桥梁沟通两地,连接你我,让彼此更为靠近
-
[已注销]2012-03-03不过哈洛也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
-
[已注销]2012-03-03我们总认为,洗脑要能奏效,一定得借助许多酷刑威胁或重金利诱。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某人从事与其信念抵触的行为,所得奖赏越微薄,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这种情境会造成知觉的扭曲。假使你竟然只为一小块糖果、一根烟、一小碗饭,而出卖了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愚不可及,最好想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说过的话收不回,写过的文章赖不掉,你就改变信念,这样既不会如哽咽在喉,又可以摆脱愚蠢恶名。中国人与生俱来就能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精髓并巧妙运用。他们只略施小惠,便让这些成人任其摆布,接受新的思想。
-
书庭2011-05-16我想知道,有人想过丧失记忆的好处吗?记忆是部庞大喧嚣的机器,既让我们深陷过去,也让我们忧心未来。我们忙于回忆过去,幻想未来。事实上,预想未来也是种记忆,不管我们投射何种期望,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因此我们很少活在当下。也许我们都不了解全然活在当下,不受时间左右是什么感觉。动物也许知道,因此它们似乎比较快乐。申克(David Shenk)的杰作《遗忘》(The Forgetting),引述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叙述:“以前我不知道,得这种病竟然能让我感到平静。人生舞台的幕布缓缓放下,生命看起来竟是如此美好。”也许亨利也有类似的感觉吧。对他来说,每一次吃到草莓,都是第一次;每一次看到雪花缓缓从天而降,都是全新的感受;每一次内心的感动,都是全心全意。
-
书庭2011-05-16费斯汀格对人性并不乐观。他认为人类并不理性,只是懂得寻找合理解释。这种思想接近于存在主义。加缪(Camus)认为人类毕生都在设法说服自己的存在并不荒谬。
-
书庭2011-05-16人类残害同类,未必是先受攻击或侵犯。社会心理学主张,人格(你是谁)不如环境(你在哪儿)来得重要。米尔格拉姆表示,他的实验证明,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多年来,他不时以此实验来解释越战士兵与纳粹军官骇人听闻的行为。德裔美籍学者阿伦特曾撰文报道纳粹将领艾希曼受审经过,文中提出“平庸之恶”的观点认为艾希曼是因为身处官僚体制下,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盲目服从命令,才犯下那些残酷的罪行的。与米尔格拉姆和撰《人与情境:社会心理学观点》说:“并不是说因为人格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人类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不受人格特质的影响。而是因为人格特质往往不敌时间、地点、同伴等环境因素。”换言之,罗斯等人主张,人类行为只有部分源于稳定的内在人格,绝大部分随外在力量的改变而变化。
-
书庭2011-05-16西方思想表面上标榜人生而自由,私底下却怀疑这种自由究竟有多稳固。
-
时间微积分2020-05-02所以如果你遭遇劫机事件,最初3分钟内若没有反抗,就可能不会有任何行动了。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会让人越麻痹无能。这点请谨记在心
-
Dr_doctor2012-06-12然而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梅耶却说:“我不觉得有必要为了摆脱质疑而做出明确的界定,以应对缺乏实质内涵的问题。”不管对同性恋有何看法,专业组织能投票表决是否将其列为一种异常的这一举动凸显出精神病定义上的差异,以及精神疾病的断定易受环境影响的特质。一般大众若深入了解同性恋,致使其对同性恋的观点有所改变,连带也会改变精神病医学对同性恋的认定。海洋般深邃的忧郁,若有似无的醺然喜乐,两极之间还有哪些情绪?若我们能解开这个谜团,若能确定神经元该在何时跳动,也许我们会设法改变情绪,以求得些许安宁。死亡是人类终将进行的伟大实验,至于结果如何,目前还未有人给予反馈。心理学家马勒说:“达利与拉丹的研究结果显示,一般人并不知道,处理潜在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谨慎的态度去尝试错误。”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犹豫以于致手足无措,而非一般人认为都市人惯有的冷漠无情在作祟。我们宁愿命生命冒险,也不愿破除刻板观念,即使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刻,还要顾虑举止是否得体。有时候不需要语言,我们也能听懂彼此的心声,有时候纵使听到凄厉的尖叫,却仍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