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国家

最新书摘:
  • 赖怀普
    2022-12-12
    导淮委员会没有真正并入中央直接管理的规划部门(全国经济委员会),这也反映了1931年以后,国民政府内部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对立。国民政府重组后,国民党中的汪精卫派加入国民政府,汪精卫和其他的“国民党左派”有相当的政治影响,能够体制上推进实施他们基于发展农业进而促进现代工业增长的思路。在汪精卫和陈公博以及宋子文的领导下,国民政府建立了全国经济委员会,并负责棉纺和丝绸生产、农村合作、道路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规划、协调和发展。尽管蒋介石1931年以前确实把淮河水利作为服务现代工业发展的措施,但由于日本在1931年侵略满洲,蒋介石被迫把优先发展重点转向重工业。蒋介石成立了全国资源委员会,这也是一个超部级的政府规划部门,负责协调重工业的发展,以满足国防之需。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全国资源委员会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发展走向,反映着国民政府内部存在的政治分歧。导淮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重点与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目标比较一致,但是导淮委员会的领导和全国经济委员会的领导政见不同,使得这两个部门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导淮委员会依旧保持独立。更准确地说,尽管导准委员会从性质、法规上隶属于全国经济委员会,但它越来越成为陈果夫的个人王国,这从陈果夫在淮河入江工程完成之前就启动导淮入海工程一事中可以看出来。导淮入海工程与最初的中英庚款资金所支持的导淮工程计划,即两年施工计划,以及国联技术专家的建议有直接的矛盾之处。事实上,导淮入海工程于1934年全面开工,这标志着导淮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陈果夫担任政府主席、沈百先担任建设厅厅长的江苏省政府的附属机构。
  • 赖怀普
    2022-12-12
    然而,把美麦运送到中国内地却困难重重。在汉水、长江附近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反政府武装不断袭击运粮船只,致使运粮屡屡失败。在湖北的一个地区,共产党军队控制着美麦的管理。“国水委”的官员要得到共产党领导的批准才能进行堤坝建设和美麦分发工作。据“国水委”的官方报告,有些试图抗拒共产党管理的“国水委”工作人员被“绑架,或者被杀害”。洪水在1932年初慢慢退去,工赈处开始遣散收容所的灾民。这一次湖北又出了问题。在共产党控制的地区,很多收容所变成了半永久性的居住地。根据“国水委”的报告,很多难民并不是洪水灾民,而是逃避红军的难民。当宣布要关闭收容所时,很多难民非常绝望,因为他们无家可归,他们的土地被红军充公、重新分配了。
  • 赖怀普
    2022-12-12
    尽管国民政府的重点是重工业,淮河水利依然是其建设大业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原因是历史上的,中国历代新兴王朝取得政权后都把河道治理作为强化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措施。但是,国民政府为什么把重点放在了淮河上?这是因为淮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国民党政权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挑战。第一,淮河流域位于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由于盗匪猖獗,导致经济和社会动荡。第二,北伐以后国民政府十年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缘政治,也就是说,在同国内外不同政治势力的较量中,实现中国的统一。当时,国民党政权的威胁来自“军阀”、共产党和日本侵略者,这些势力都力图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地盘,这种形势对国民党的政策产生了影响。因此,稳定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对于巩固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三,从财力上看,淮河治理要比实施黄河或长江水利工程更为可行。治理淮河不仅是因为国民党在淮河流域有着强有力的统治,而且因为淮河治理的投入要少得多。
  • 一膛诗,一首风
    2022-05-21
    潘季驯于1570年第二次出任河道总督,在这一任上,他几乎堵住了黄河上所有的决口,加大了流向淮阴的黄河水的流速。这一措施很成功,恢复了大运河的漕运。然而,此后不久,工部尚书弹劾潘季驯,指责他在工程期间大大减少了漕运。潘季驯因而被革职。1572年,明朝廷放弃运河漕运,开始从海上运输漕粮。漕粮海运效率低下,而且充满了风险。因此,潘季驯于1578年复职,再度启动运河漕运。潘季驯这次被朝廷同时加封工部左待郎,有了更大的管理权,但地方官员和朝中大臣提出了不同的治河建议。直隶巡抚希望开挖一条新的黄河河道,漕运总督想针对黄河、淮河开挖不同的河道。潘季驯多方寻求支持,否决了这两个建议,提出了维持现有水道并提高水道冲刷能力的思路。潘季驯组织疏浚河道,在黄河下游构筑长堤,加长、加固淮河和洪泽湖堤坝,确保没有泥沙的淮河水不断持续地、大量地流向清口,同时,他还在洪泽湖大堤上兴建溢流坝,以便能够有控制地排洪。①潘季驯治理淮河几年后,淮河河道趋于稳定,采取的“塞旁决以挽正流”的措施加深了河道,保证了大运河的畅通。这一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农业五谷丰登。②但是反对潘季驯治河策略的人认为,淮河水少,力量弱,不能有效地冲刷淤泥。而且,反对派一针见血地指出,洪泽湖东岸的高坝迫使湖水西漫,对明祖陵产生威胁。潘季驯再次被解职。1588年,潘季驯第四次出任河道总督,他继续改进最初提出的“塞旁决以挽正流”策略。但是,1589一1591年发生的严重洪涝破坏了明祖陵的风水,潘季驯再一次被免职。两年后,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决口,导致淮河水南流,进入长江,而高家堰是潘季驯实施抬高湖水计划的关键水利设施。③明朝和潘季驯治理淮河、黄河的努力体现出几点共识。首先,河道管理的前提是保障漕运,因此,河道官员比如潘季驯等治理河道的选择方案就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分黄导淮”和“束水攻沙”这两种治理策...
  • 一膛诗,一首风
    2022-05-21
    淮河流域的人口减少导致土地大规模集中。清朝中期,准河流域的地主拥有几百甚至几千顷土地。在沭阳县,该县的四个地主每人拥有百顷土地。道光年间(1821一1850),有一个地主的土地达到500顷。随着清朝打破盐业垄断的“纲盐改票”改革,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盐商。准河流域有一家盐商用贩盐的收入购置了1,600多顷地,成为“江苏第一家”③除了经济外,淮河流域受影响的还有文化和教育。在元末和明朝时期,苏北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在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作者)、李汝珍(《镜花缘》的作者)、阎若璩(清代儒学大师)都生活在准下游地区。然而,淮河流域的整个文化环境却衰落了。这一地区有成就的文化名人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大运河边上的淮阴和准安,大运河的商业繁荣将这两个地方和日益贫困的淮河流域隔离开来。在明清两代,山阳县(淮阴)出了200名进士600名举人,比苏北所有县的进士和举人加起来还多。在淮安,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名人是从全国其他地区迁过来的。阎若璩祖籍太原,周恩来祖籍绍兴。由于大运河是南北交通要道,因此很多商人和官员迁居于此,从而造就了一大批取得卓越文化成就和教育成就的人才。然而,到了清朝初年,在淮阴和淮安等苏北地区这样的名人就寥寥无几了。这与江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江南逐渐获得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不仅淮河流域难望其项背,就是在整个中国,江南的经济和文化优势也十分明显。②①关于淮河下游的文化成就,参见费孝通《中国农村发展》,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8页。@费孝通,第140页;另见荀德麟,第35一36页。
  • 哈雷希撒一世
    2012-05-13
    随着夹携泥沙的黄河水全面南流,原来的淮河河道上,黄淮合流,从淮阴顺流而下,河床逐渐抬高。其结果是,淮河水由于流速低,再加上受逐渐抬高的河床的影响,不能利用原来的河道全部入海,从而造成了淮河水在淮阴西边低洼地区的堵塞,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沼泽地,最终成为现今的洪泽湖。
  • 粟阿姨
    2020-06-29
    然而,把美麦送到中国内地却困难重重。在汉水、长江附近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反政府武装不断袭击运粮船只。在湖北的一个地区,共产党军队控制着美麦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