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社会
最新书摘: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一个人对某些群体的刻板印象——如某类人很好斗、某类人很懒惰——会影响到他在与该群体的成员互动时采取的行为。当然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这种效应,正因如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也就是说,先前形成的期望会影响后续互动。但实际的互动关系其实更加复杂,这也表明人类心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要更加高效。首先,我们从许多案例中了解到,是人们的直觉触发了刻板印象,而不是直觉源自刻板印象,例如,当人们察觉到某群体与己方具有竞争关系时,就会对该群体形成负面印象,而不是先有了关于他们的负面印象后才形成敌对态度。当个体掌握了关于某人的特定信息,同时也持有对其所属群体的刻板印象时,前者往往会压倒后者。……换句话说,当刻板印象阻碍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掌控时,它们往往会被抛弃。因此,我们不应该认为在多元化的现代环境中,群际互动模式完全取决于宏观尺度的政治意识形态。事实上,正如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当个体信息与刻板印象相冲突时,个体信息会对实际人际互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样,群体之间的互动也很可能是由一些更不起眼的因素决定的,即在直接的社会接触中人们认知系统所获取的信息。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大多数现代社会免于恐怖的种族骚乱与内战的摧残,属于不同族群或种族类别的人是可以和平共存的,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类别并不会发展为具有内部组织和集体目标的群体。但多元化的生存模式并不会让族群界限、族群标志或族群归属感完全不复存在。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当代移民并没有导向族群融合或同化,反而强化了族群身份认同与族群界限。可以说,城市的多族群环境为人类的心智创造了一种新局面,在这种局面中,不同族群类别的人会很容易被他人识别出来,但他们不是生活在彼此隔绝的领地上,而且他们自身对本群体的效忠与认同程度也是未知之数。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族群暴力并不等于无法控制的狂怒爆发。既然暴力总是遵循固定模式,这意味着暴力互动是由一些共同机制所塑造的,同时还意味着参与者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能力与倾向,正是由于这些心理因素的存在,他们才有可能以相互协调一致的方式参与暴力行动。这个看似违反直觉的结论——暴力发生正是由于复杂的计算——在内战期间叛乱分子采取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策略中也能清晰体现出来。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种族间的敌意经常演变为极端的暴力对抗事件,从“二战”时的犹太人大屠杀到阿拉伯世界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敌对行动,从非洲各国的多次内战到印巴分治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骚乱和屠杀。暴力证明了激情的存在,但激情不应被理解为不成熟的情感。相反,种族暴力表明,狂怒和随之而来的侵犯行动是头脑中复杂计算的结果。这种观点之所以成立,其中一个重要证据是,尽管种族暴力看起来可能多种多样,但其演变都符合一种可预测的模式。有些暴力事件发生在内战或国家战争的背景下,有些发生在和平时期;有些暴力只涉及少数顽固的侵略者,有些暴力则会席卷整个区域或国家。然而,通过对贯穿人类史的众多族群暴乱进行调查分析,唐·霍洛维茨(Don Horowitz)指出了这些冲突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无论在何时何地,族群暴乱爆发时通常遵循一种非常固定的模式。首先显而易见的是,族群暴乱会发生在族群代表明显社会身份的地区,在这些地方,大多数人属于几个相互排斥的族群之一,每个族群都声称群体成员拥有共同血缘和一致利益。同样明显的是,大多数人会把当前的福利分配看作一场零和博弈,一个族群的繁荣意味着其他群体利益的减少。最后,人们对一些历史事件有普遍的共同记忆并愿意将其不断传播扩散,这些历史记忆印证了零和博弈的观点以及外群体的邪恶目的。在许多这样的地方,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平和松弛,至少没有明显敌意,这导致一旦在这些地方爆发群体冲突,外界观察者会觉得难以理解。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如此看来,我们过去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很多情况下都把事情搞反了。也就是说,其实是联盟情境引发了人们的敌对行为。原因是对于个体来说,让其他群体的成员处于较低地位似乎于己有利,这基于一种直觉——不同群体间的福利竞争是一场零和博弈,一个群体要想获益,就必须让其他群体承受损失。刻板印象引发冲突的观点则与此大相径庭,在那种观点看来,群体之间的敌对关系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因此人们会对其他群体产生负面印象。而在新模型中,刻板印象并不是敌对行为的原因,而是为敌对行为提供了一种借口,那些做出歧视举动的人可以据此为自己的行为给出合理化解释。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主导这些计算的认知系统会传输出明确的直觉判断结果(例如,“这些人是一伙的”,“他们会和我们作对”)和行为驱动方向(例如,“我们应该迁就/攻击他们”,“我们需要结盟”),而潜在计算过程是无法为意识所觉察的,同样无法为意识所觉察的还有这些计算引发的驱动效应,事实上它们会通过触发激素释放开关或情绪系统来实现对行为选择的引导。联盟总是会与其他联盟作对吗?人类联盟往往是竞争性的,它们会通过追求特定目标来对抗其他联盟,实际上联盟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动员成员对抗对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人类天性中就充满敌意。联盟总是具有竞争性,其本质在于它们试图争取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性商品”,一个人得到的越多,别人能得到的就越少。只要一种社会互动形式为某些个体许诺了社会支持,它就会促使另外一些人形成自已的支持网络、由此形成了彼此对立的联盟。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为了生存和繁殖,人类一直需要来自亲属的广泛扶持,同时也需要来自非亲属的扶持,而后者在大多数社会互动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人类进化史中,我们这一物种的适应性取决于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彼此扶持的程度。社会支持是保障适应性的关键机制之一,因为许多人类活动都会涉及“高密度”的合作——想想狩猎、贸易、防御敌对群体、共同养育子女等。有证据表明,原始人类也会帮助群体中的不幸者,一些原始人在遭受疾病和肉体伤害后可以幸存下来,尽管他们已经无法为狩猎或部落战争做出贡献,但依然能得到同伴的照料。当然,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机遇,让人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禀赋,为彼此提供支持。为了形成联盟,所有参与者必须具备特定的心理信念。第一,他们必须怀有某个明确目标,而且相比于个人努力,通过共同努力更容易实现该目标。第二,个体必须预期其他成员对目标有大致相似的看法,否则,联盟成员就不会期待他们可以与其他成员产生合作行为。第三,为了更好地协作,个体需要忽视某些自身损失。与所有集体行动一样,联合行动也要求个体做出利他行为,也就是说个体要牺牲自己的利来使他人获得好处。但是这种成本会被集体投资的未来预期收益所抵消——当然,预期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并不合理。第四,个体必须预料到,其他人可能会低估他的付出。第五,个体还要能预料到,其他人也会对他们自身产生类似想法。第六,一个人应该把敌对联盟的所有代价(或收益)视为自己的收益(或代价),这样他就可以对自身动机做出调整。这看起来有些工于心计了,但实验证据表明,人类大脑可以轻松且不自知地执行所有这些联盟计算。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人类如此热衷于组成群体,以至于他们似乎能以最牵强的借口来强化群体凝聚力和制造群际冲突。有时群体成员之间的实际关联非常脆弱,但他们却有强烈的动力去捍卫群体并攻击对手,这种突出的对比反差是群体主义经常呈现的特征。……社会心理学家由此推断,人类确实具有自发的群体性或部落性,他们会偏爱自己的群体,即使这个群体身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群体划分只是研究者在实验中随意创造出来的。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民族国家通常是建立在族群基础上的,但族群本身就令人费解,而且理应令人费解。“族群”的意思是这一群体中的人拥有共同利益,应当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传统,往往说共同的语言,多数情况下有共同血统。我们不应该把族群看作政治不成熟的标志,不应该将其视为大型民族国家、民主制度和现代通信技术出现前的原始政治秩序现象。在许多原本统一的共和政治体中,族群冲突也可能再度出现;民粹主义政客经常通过最符合民主标准的渠道粉墨登场,而大众传播也会加快仇外情绪扩散的速度。族群冲突并非人类历史上某个短暂阶段的产物,它似乎是社会群体时常回归的基线。令人费解之处正在于此,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人认为群体划分是一种最自然、最合理的现象。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如果我们跳出人类的立场来观察自身,就会发现人类这一物种在群体性方面有两个显著特征:他们非常擅长组团,也非常擅长与其他群体对抗。没有哪种生物可以通过集体行动做出那么多事情,没有哪种生物会参与那么多旨在攻击其他群体同时保护本群体免受攻击的集体行动。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摆脱族群对抗的影响,而族群间的对抗冲突很容易升级为全面战争和种族灭绝。只要想想美国的种族对立、欧洲的大屠杀历史、南斯拉夫解体后的血腥冲突,以及非洲无数的族群战争,尤其是卢旺达大屠杀,我们就能明白族群冲突波及的范围和强度。我们给这些现象冠以的名称,如民族主义(nationalism)或部落主义(tribalism),暗示出人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他们会支持自己的家乡、族群和国家,反对外国人或外族人。但仅仅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部族性”并不能解释任何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其他物种的立场或者从进化的立场来看待人类行为会大有裨益的原因。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世界是由物理法则而不是更高等的神秘力量支配的。树木生长,河流流动,但这是自然规律,而不是因为它们想这么做。随着科学知识不断积累,我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不断加深,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和泛灵论(animism)不断从科学研究的阵营中撤出。然而,拟人论和泛灵论从一个研究领域中撤退时遇到了很大阻力,那就是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当我们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做某些事时,我们理所当然地会把他们看作人,我们会假定他们的行为是由其意图驱动的,人们了解自己的意图,并可以表达出来。我们还假定人是一个整体,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就像喜欢咖啡或者茶,如果你问他们到底是他们的哪一部分具有这种偏好,或者他们身体的哪个部分喜欢咖啡,就会很奇怪。我们把人看作完全、完整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把他们人格化了。在对人的科学研究中,这种倾向是错误的,就像在对河流和树木的科学研究中我们也不应该将研究对象人格化一样。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将人过度人格化一直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主要障得。人类有明确的行为动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动机,在人类大脑中有一个负责评估动机与组织行为的控制单元——这些假设都是严重误导,它们阻碍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应该被抛弃。当然,我们与人产生互动时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并没有什么错,将一个人视为具有偏好、目标、思想和欲望的独特个体是所有道德哲学的基础。人是一个具有评判中枢的整体,凭借中枢评判机制,人们在不同的目标和动机间做出选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将行为责任归于个体,让每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种自动出现的思维方式,是维持正常社会互动所不可或缺的。在科学研究领域则不然,我们对人类心理过程及其神经机制的认知其实已清晰表明,我们应该在探索人类行为的驱动因素时抛弃中枢评判的概念。……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们都知道复杂系统其实就是这样运作...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直觉推理系统组织人类行为的心理系统会从环境中获取大量信息,其中也包括从与他人互动中及通过他人言行获得信息,……我将承载此类学习功能的一系列心理机制称为直觉推理系统[intuitive inference systems,其他常见的术语是模块(modules)和领域特定系统(domain--specificsystems)]。需要强调,这里所谓的“推理”仅仅意味着它们会根据规则来处理信息和生成信息。……人类大脑中包含了大量这样的系统,它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运算,例如探测他人的注视方向,评估他人的吸引力,解析句子,区分朋友和敌人,规避危险的病原体,按照物种和族群将动物分类,产生三维视觉感受,参与合作行动,预测物体运动轨迹,觉察大群体中的小群体,与后代建立情感纽带,理解故事情节,猜测他人性格,评估使用暴力手段的成本收益比,了解哪些食物是安全的,通过社会互动推测权力支配关系,以及无数其他活动。各种各样的推理系统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花样繁多的神奇脑内世界,但它们也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点首先,这些系统的运转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意识范围之外。……我们不会意识到得出这一结论的运算过程。我们向自己汇报的只是结论本身,当然,我们也可以对结论进行推测与解释,表明自己为什么会得出这些结论,但直觉不需要这么做。其次,每个直觉推理系统都是功能特定的。……不同系统是相对独立的,这正对应了我们刚刚提到的另一个结论∶没有探测器就没有信息,一个系统要将特定信息从环境中抽取出来,意味着它要放弃环境中的其他信息,或者说,只有忽略噪声才能捕捉到目标信号。当然,被某个系统非斥的噪声可能正是其他系统要探测的信号,……所以每个系统都必须聚焦于特定类型的信息。最后,一旦我们把这些系统视为人类的进化特征,或者说把它们看作可以提高个体适应性的信息获取工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重申一次,只有当你具备合适的探测系统时,特定信息才会存在——之所以你会具备这个探测系统,是因为它在漫长的进化时间尺度里一直对你祖先的生存有利。但这里容易产生一种认知上的陷阱,正是因为我们早就拥有了这些探测系统,而且它们总是运行顺畅,所以我们恰恰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在我们看来,当我们思考自身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时,仿佛信息真的就在那里,等着被我们发现和获取。这种思考方式——明白信息是需要被获取的,但没有意识到信息探测装备的存在——被称为朴素实在论(naiverealism)。朴素实在论是一种自然感受的体现,因为当我们获取信息时,就好像信息已经存在了,我们不会察觉到自身探测设备的工作过程。在涉及诸如声望、美貌或权力等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很难跳脱朴素实在论,因为对这些信息的探测似乎不依赖特定感觉器官。但实际上,即便是权力也是一种脱离了合适的认知装备就无法感知的抽象特性。……所以我们要不断强调,如果没有合适的探测设备就无法从环境中获取信息。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信息应用于复杂情况时的逻辑与应用于简单情况时的逻辑是一致的:源于外部世界的可探测信息降低了有机体内部的不确定性。有机体内部存在许多工作机制,这些机制会根据接收到外界信息的不同而触发不同的运行模式。基因以及由基因参与掌控的复杂结构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遵循的就是相同的原理。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我们可以跳脱出来站在更高层面审视人类行为,因为进化赋予了我们这项能力。而进化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则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分析工具,按照进化论的解释,之所以人类会遗传不同于其他生物的能力和特征,是因为这些能力和特征有益于我们祖先的适应性及繁殖潜力。当我们选择了进化的视角后就会发现,所有人类文化都是奇异的,所有的习俗规则都应加以解释,人类所做的大多数事情——比如组成群体、结婚、关注后代、想象超自然存在——都显得不可思议。我们并不是必须以这样的方式生存,其他动物就没有这些特征。正如人类学家罗伯·福利(Rob Foley)所说,只有进化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物种。进化视角是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尤其是社会性行为的关键途径,它可以让我们超越那些简单的回答。
-
向上游的鱼2023-12-15只有不熟悉的现象才会促使我们去探求解释。……要理解人类文化中那些最普遍的特征,比如婚姻、宗教信仰和道德情感的存在,需要同样的陌生感。只是我们得站得更远一些,我们要做的不是同一些区域性的习俗保持距离,而是要同人性本身保持距离。这要如何实现呢?经济学家保罗·西布赖特(Paul Seabright)建议,我们应该从其他动物的视角出发来考虑人类行为。
-
适兕2023-11-20我们的交易倾向是在小规模群体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那种社会状态下,人们可以了解个体在一系列生产活动中所做出的贡献。狩猎采集群体的成员知道是谁发现了羚羊、谁参与了围捕羚羊以及谁最终猎杀了羚羊,这些都是要参与猎物分享的人。但在大众市场社会中,我们通常对每个人的贡献信息知之甚少,因为生产过程过于复杂,人们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制造一支简单的铅笔也需要数百名专业人员的合作,他们中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铅笔的生产过程,也没有一个人的动机是为消费者提供这种工具。”从人类心智和社会交换心理的角度来看,难以理解的不是合作活动的参与者数量,而是合作活动的协调方式,也就是说,不同、不相干而且也没有利他动机的参与者,如何做到恰好为彼此提供了所需的东西一不多不少、环环相扣,简直如同奇迹,他们最终制造出铅笔、钢琴、电脑或香肠这些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这大规模的协调现象不同于人类心智所知的任何其他社会互动一这道是为什么我们的认知系统很难理解它。
-
适兕2023-11-18经济学家Paul Seabright 建议,我们应该从其他动物的视角出发来考虑人类行为。例如,如果倭黑猩猩研究人类,它们会惊讶于人类为何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性、追求性、想象性、谈论性,以及通过歌谣、绘画和文学去描绘性,但与此同时却很少真的做出性行为——确实,人类性行为的频率比倭黑猩猩要低得多;大猩猩可能会诧异地发现,人类群体中的领袖并不是最强壮的那一个,一些柔弱的人竟然能对大块头施以号令;黑猩猩人类学家会好奇,为什么一大群人天天凑在一起却很少打架,为什么他们多年来都各自和同一个性伴侣紧紧绑定在一起,为什么父亲要照顾自己的后代。
-
歪~2023-08-26因此,将群体看作意识化主体的思维方式不仅让我们忽视了社会动态的关键特征,还导致我们压根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这里的重点不是说,民间社会学那种对社会群体的典型描述方式因为过于简化而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这一点人们其实都清楚,即便那些经常使用通用标签的人也知道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问题更深。一旦我们给社会群体贴上通用标签,并假设标签描述了群体成员的共同特征,我们就会忽略触发社会动态最重要的因素一群体中的偏好分布情况。
-
歪~2023-08-08要理解人类文化中那些最普遍的特征,比如婚姻、宗教信仰和道德情感的存在,需要同样的陌生感。只是我们得站得更远一些,我们要做的不是同一些区域性的习俗保持距离,而是要同人性本身保持距离。这要如何实现呢?经济学家保罗·西布赖特(Paul Seabright)建议我们应该从其他动物的视角出发来考虑人类行为。例如,如果倭黑猩猩研究人类,它们会惊讶于人类为何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性、追求性、想象性、谈论性,以及通过歌谣、绘画和文学去描绘性但与此同时却很少真的做出性行为一确实,人类性行为的频率比倭黑猩猩要低得多;大猩猩可能会诧异地发现,人类群体中的领袖并不总是最强壮的那一个,一些柔弱的人竟然能对大块头施以号令;黑猩猩人类学家会好奇,为什么一大群人天天凑在一起却很少打架,为什么他们多年来都各自和同一个性伴侣紧紧绑定在一起,为什么父亲要养育照顾自己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