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最新书摘:
  • 林震
    2018-01-29
    不过,正如如收入分为资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一样(我们会在第三章详述),人缘也是。你看很多有钱人,他从不请人吃饭也不给人好处,但就是有一堆人围着他转。我把这类称为“资产性人缘”,他他的好人缘建立在他有值得他人“图谋”的地方,所以哪怕他什么恩惠都不施,只要有潜在的收益期望存在,他的好人缘就会一直存在。
  • 林震
    2018-01-29
    势利这个行为,哪怕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不势利,就意味着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概率更低,如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与淘汰,我们自出生以来就自然携带了“势利基因”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因为我们都是“势利者”的后代。所以,也许我们无须大声说出“我就是势利”,但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明白,我们每个人本就是生而势利。如果我们通过对自己的洗脑妄图让自己接受一个更“干净”的自己,只会在很多时候造成决策失误。环顾一下你的周围,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钱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他们归类,大致画像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他们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凑在一起得利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很多人不是看不到自己的行为,而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行为的目的。由于目的本身通常是“复合”的,因此人们总会将各种微不足道的切片目的拿出来当作借口,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避免直视自己内心那些貌似“阴暗”的部分,这是很糟糕的。
  • 林震
    2018-01-29
    因此此,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我的建议都是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而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是由于他们喜欢用静态思维看待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他们节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没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数人宁愿白白浪费时间。
  • 林震
    2018-01-29
    先做起来很多人问我:“我如何能像你一样,一年之内在微信公众号里聚起30多万个粉丝?”我的建议通常只有四个字:先做起来通常在接收到这样的建议时,很多人会加问一句:“不是说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已过了吗?我是不是已经没机会了?”
  • 林震
    2018-01-29
    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你想接触一位女神,恰好今天她跟你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这就是机会。只不过你很平凡,你的女神并没有注意到你。接着,老师让一位优秀的同学上台做即兴演讲,这也是机会。你有了被注视到的机会,只是你不够优秀,没有资格被请上台。如果你真的足够优秀被请上去演讲了这又是一个机会,但由于你的其他吸引力不足,女神对你无感。你看,机会一直存在,今天也有概率是一个你和女神一见钟情的好日子,可惜由于你没有满足条件,所以机会并没有被开启。因此,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脉络:你的自身条件一机会开启一达成目标。
  • 林震
    2018-01-29
    如果马云出生在战火纷飞时的阿富汗,他会不会成为阿富汗的商界大享?如果泰森出生在原始部落,他会不会成为为部落的领袖?也许你认为也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们很早就死了。如果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降临在合适的地点,根本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 林震
    2018-01-29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很多人上来就告诉你一番大道理,说不不要拖延、不能懒惰,然而与其刻意对大脑进行提醒,不如切实养成一个好习惯。养成习惯并非那么容易,它需要一个方法,叫“得寸进尺”。明知道要将一项任务高质量地完成需要4个小时,我们如何改掉低效的完成模式呢?答案就是将单一任务的专注时间延长用白话说就是,“要玩使劲玩,做事就好好做事”。这很难吗?是的,但一开始我们可以尽量将时间分配给玩乐,这就不会很难。最重要的是将习惯养成,保持娛乐时间与专注任务时间的分离,培养起界限感,然后通过“得寸进尺”,慢慢将玩乐时间缩减。
  • 林震
    2018-01-29
    当我们说一件事在我们心里确实很重要,但就是不愿意动手去做,一直想改变这种状况又无从改变时,其实症结就在这里,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有误,它可能并没有我们心目中想象的那么重要
  • 林震
    2018-01-29
    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假如有人开出一个亿的价码,让你每周坚持消化两本书,每天早晨5点起来跑步一小时,并从早上7点拼命工作到晚上9点,再进行一小时的深度思考然后才能休息,只要你坚持10年,就把这一个亿给你。我相相信很多人在这种回报的诱惑下,是可以坚持下来的。假如这些事跟一个亿确实有着强关联,但现在并不跟你提前敲定这一个亿的合约,而是告诉你这样的道理,说这么干就肯定能挣大钱。相信99%的人就坚持不下来了,因为多数人的认知看不了这么远。当回报在某些人眼里不存在或不明显时,他们的动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现出懒的特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未来的回报却是清晰可见的,于是他们选择努力。现在你还能说,自己天生就是懒吗?懒并不是什么遮羞布,这恰恰体现了在认知上,你跟别人是有差距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 林震
    2018-01-29
    想想你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的评价,或者致力于满足他人的期待?这种取悦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无非是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更满意而已。当你常常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受真实的自己时,就自然没有必要再活在他人的意念之中了
  • 林震
    2018-01-29
    每个人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的倾向,于是,我们需要更漂亮的衣物,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工具,我们需要化妆,需要美图秀秀,需要虚假的头衔。这一切不是为了给自己看,而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好的评价,从而利用这些评价反向塑造大脑对自己的印象。那么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并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我们只能概率性地通过这个行为来获得短期满足,接着就会有同等概率获得与之程度相当的挫败和羞辱。
  • 林震
    2018-01-29
    很多人的的“装”竟然不是故意的。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过度自信,习惯于把一知半解的东西拿来拼凑,并立马真心认为自己懂了。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很难纠正过来
  • 林震
    2018-01-29
    别衣,千万别装不懂装懂我们作为人这种生物,知识肯定是有边界的。这个毋庸置疑,因为我们的精力和寿命都是有限的,而且极其有限,这就注定了我们每个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在人类的知识宝库内水远只能是沧海一粟。其次,我们现有的知识会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迭而不断翻新,上一秒我们所信仰的绝对真理到了下一秒可能就变得荒诞不经。因此,我们们不仅学不完知识,也并不拥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如此看来,假如随便抛出一个知识,“不懂”应该是常态,而“懂”才是非常态
  • 林震
    2018-01-29
    每个人都有证实偏差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很顽固的,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这在有强烈“自我感”的人身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一些。我们通常将这种顽固称为“证实偏差”。简单来说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证实偏差在某些时刻的表现
  • 林震
    2018-01-29
    认知清单・我们的大脑不靠谱,我们惯用切片思维,为了获得更好的情绪体我们会创造自我,自欺欺人。・我们的记忆是被自我意识改造过后的记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不是客观地评价自己,而是不想客观地评价自己e情、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干认知能力园,不到节来的巨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九。广义上来讲,认知种智慧。机会并没有那么依前气,机会之所沙没有青你,是因为你不开启它的条件。先做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好一”才有更大的概率降临。利是刻进人基因里的、它并不是一个义词,势利穿了人类行为的始终获得好人的正确方式是细有更多的正面
  • 林震
    2018-01-29
    O突围方向我们有太多错误的僵化思维,之所以有这些思维,是因为我们接触了太多的有毒思想。这些有毒思想通常被裹上了理想主义的外本,让我们沉醉在“不合时宜”的古人无知者和有心人的片面言论或谎言中。加之大部分人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于是,我们在错误的认知体系的引导下,又加加入了更多错误的东西,继而连微小的进步都变得极其困难。在本书中,我们会拆解关于这个世界的更多真相,但但对于平时缺乏深度思考的人来说,只有先认识自己,先习惯打自己的脸,才能继续深入思考下去。
  • 2017-10-17
    所以,幸福只源于跟他人和自己的比较。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即可,自欺欺人本身就代表并没有从本质上将认知扭转过来。
  • 2017-10-17
    一个人没有找到什么值得关注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可替自己操心的,于是就只能把失去焦点的时间和注意力随意乱用在他人身上。只要能有个事情让他进行补偿和聚焦就可以,哪怕与他毫无关系,也产生不了什么收益。
  • 葱葱
    2017-12-04
    当我们说某个人格局很大时,通俗化的解释就是他的认知层次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认知层次有自己的特点,在认知层次中,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每提高一层,就能看到多得多的风景,而处于相对下层认知的,仅用想象是很难理解上层认知的。 他们清楚自己的布局,知道自己每一刻在做什么,能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对他们来说,其实未来的框架早已提前建好,只是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 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懒惰 放纵 自制力不足 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如果要把聪明这个概念扩展到广义,认知就是聪明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能力在既定的环境里做出正确的决定,那又怎么能算是聪明呢?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 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 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自动将阶段性的目标提取出来,而当人获得阶段性成绩时,自然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提供给自己一部分坚持下去的动力。 每个机会都是靠一个个碎片拼出来的,没有前面积累的碎片,你就难以频出下一个图形,而没有下一个图形当中的一块碎片,你自然也无法拼出下下个。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是由于她们喜欢用静态思维看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他们节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没有用在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数...
  • 林震
    2018-01-29
    个人如果试图在婚姻里占据绝对主动,就已经失去合作的基础,将合作变成了压迫。只要这种想法一产生,婚姻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囚徒困境:如如果你为自己着想,那么我当然不能吃亏;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那么我为自己着想就更合算了。一且走入这样的循环,婚姻的内耗就会大大增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方可能最终赢了另一方,但但往往整体利益也被伤害了。所以从绝对值来看,大家都亏损了,仅仅是谁亏得更多而已。婚姻不是敌进我退的零和游戏,而是一次将团体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团队作战。这两种利益是有机统一的,在首要保障团体利益的同时,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当两者相矛盾时,妥协一部分能接受的,留下一部分底线。全盘放弃个人利益的合作肯定不会是一次好的合作,理由很明显,这不会是我们们进入婚姻的初衷。如果进入婚姻以后需要将个人利益全盘放弃,那么进人婚姻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失败的决定。因此,要维持一个长久的合作关系,彼此都需要让对方有一些危机感,让对方有小小的忌惮。也就是说,将婚姻这个状态置于非绝对安全的境地,让双方都能认识到,如果不努力增加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合作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跟囚徒困境恰恰相反,这就很快会成为一场良性的“军备竞赛”,参照恋爱模式。这种合作方式虽然在个人意识上打破了“形式上的安全感”,但无疑可以通过增加社会吸引力来稳固婚姻的“实质安全感”。同时,这场你追我赶的自我提升之旅,与婚姻的整体利益是相一致的,就算有一方稍稍跟不上,至少合作的态度摆在这里,而且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这场关于婚姻的合便可以以相对稳固地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