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荫下

最新书摘:
  • YUANYUAN
    2024-06-13
    父亲确实对儿子有很大的权威,但他的权威取决于下列事实一在社会层面,父子是彼此的一部分。父亲若滥用自己的权力必会自伤。……最普遍接受的父子间行为模式,不是一种权威与顺从、剥削与被剥削的消极关系,而更应该被描述为一种积极关系,对此的文学表述为“父慈子孝”。p56-57
  • YUANYUAN
    2024-06-13
    生活区域的分布由社会习俗决定,而不考虑个体的偏好、舒适或整洁。这些原则一方面强调辈分、性别和年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亲属关系。p49
  • YUANYUAN
    2024-06-13
    这些差异在影响个体人格的第二个要素上最为显著,这种文化所定义的竞争不过与权威一脉相承,并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无论贫富,西镇人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但穷人仅是为了生存而竞争,富人则远不止于此,他们是为了权力和声望而争斗。p8
  • YUANYUAN
    2024-06-13
    与其说是富人和穷人社会行为之间的差异,不如说是同种社会行为因为经济和身份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上的差异。此处所言的社会行为以“祖荫”为核心。在西镇文化中,祖荫对个体人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两点:权威和竞争。前者包含了父子一体和大家族理想;后者就以下三项或其中一项进行:(1)共同祖先的荣耀,(2)宗族内某特定支系的荣耀,(3)祖先后代中最受青睐或最显赫的地位。p7
  • momo
    2024-02-25
    厚葬和如期祭祀远比家宅四墙之内的悲欢来得更切实可见。女子可能会像小气的男子或孩子一样抹眼泪、不讲理。这是西镇人所认可的男女之间在人格上的唯一差异。为有助理解,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可以说在人格方面,女性被视为未长大且永远长不大的男性。
  • momo
    2024-02-25
    攀比竞争就意味着有家庭或成员将落后于人。因此,取得优胜的家族需提防着恶意的妒忌。所以一栋新建的家宅会成为活人甚至鬼魂嫉妒的对象。通常新居落成后约三年,主人就要大宴亲朋,并请一些法师诵经几天几夜。法师诵经、烧纸钱衣物、供奉米粮,以此讨好高位神明,送走所有可能不利于新居和主人的心怀妒忌不满的神神鬼鬼。否则这些妒忌的神鬼可能会使房子着火、垮塌,或制造怪声世人无法在此安居。
  • momo
    2024-02-25
    一些“新鲜血液”可能是以科举制度的方式从社会底层吸收的,但整个统治集团基本是从自己的阶层中再生产。一个悖论:一方面,爬升机制的内在倾向促使显要的家族延续荣光,特别在直系亲属之间,另一方面,这些显赫的家族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衰落了。魏特夫博士认为,中国社会由国家统治阶级、官僚集团及共生阶层、百姓农民三部分组成,第二部分倾向于牺牲其他两部分来为自己谋利。从而进入私有财富累积、田赋减少、国力疲弱、耕地危机、外部入侵的恶性循环。另一派认为,当人口过剩超过临界点,会引发饥荒、瘟疫、内战等动乱,导致人口减少,国家重获和平。
  • 田野小纸条
    2024-03-04
    人们对于家族荣誉极度渴求,以至于即使有些恩赐无法归于族中有名有姓之人时,人们也会虚构或宣称一位有名号的族人刻在牌匾上。……在中国其他地方不会张挂刻有诸如此类荣誉的牌匾。
  • 田野小纸条
    2024-03-04
    这些大宅体现了极强的攀比竞争。在世居所与其说是家庭成员舒适生活的场所,不如说是家族的社会威望和团结统一的象征,这个家族整体上包括逝者、生者以及将来的子子孙孙。借助统一性,家庭和世系中任一个体成员所获的声誉都会成为家族整体的荣耀。
  • 田野小纸条
    2024-03-04
    有的民居对于建造它的家庭而言都过于宽敞,不仅单个房间空着,甚至整排房屋都会闲置。第二,因为走廊宽阔,廊檐前伸,一楼的大部分房间(利用率最高的房间)均昏暗无光。庭院四周被房屋包围,导致日照短缺。第三,除了双院结构中间的一排房屋,一楼的房间关起门后便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二楼的房间虽然通风较好,但面对恶劣天气毫无防护。屋顶的瓦片搭得稀稀落落,每到雨季(五月至九月),二楼的房间简直屋漏无干处。
  • 田野小纸条
    2024-03-04
    门楼上饰有精美的手工木雕,两层门楣相接、斗拱重叠。而门楼上部则刻着各式几何图案或者写实形象,这些雕刻通常先依凭图像施以彩绘,再涂上木油或清漆。门楼顶部飞檐串角,如同故宫的屋檐一般。
  • Kalpa
    2013-05-21
    为了保证大家庭理想的实现,必须注重两个因素,一方面要有集体精神,另一方面目标要一致。集体精神产生于共同分享荣誉以及家庭内部能够和谐相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在家里、宗祠里、墓地里以及所有的祭祀时节供奉同宗祖先,显示祖先荣誉以及其他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当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们打架争吵时,社会推崇的是父母们应该对别人的孩子示以更多的关心的缘故。目标一致表现为利益和物质资料的共同占有。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家庭分家之前所有的收入都归整个家庭所有,任何偏差都足以引起家庭分裂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理想的家庭形式是一个财产公有,家庭成员世代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之下的大家庭。在清朝时期,那些未经父母同意便擅自分家离开父母的忤逆之子将受到罪犯一样的惩罚。对于男性,命运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对于女性,命运却通常是她们永久的栖息地。这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喜洲的女性较其丈夫及儿子对宗教祭祀和其他一些宗教活动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 Kalpa
    2013-05-21
    富裕人家和书香门第之家常常比穷人之家更为执著地追求在整个社会得到确认的大家庭理想。这一点清楚地解释了富裕之家作为一个整体与贫穷之家作为另一个整体之间的差别。这种制度完全剥夺了年轻一代人的独立性,但同时又使年轻一代能够承袭他们祖先父辈的财富和荣誉。……这种教育还使中国年轻的一代比欧美青年更早地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 顾迁
    2012-05-23
    尽管在喜洲镇父亲的权力很大,范围也很广,但它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子从父命”的形式。这是喜洲镇的父权有别于其他文化背景中父权的一个特点。实际上,父子之间的责任是双方的,相互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用“同一”这个词来形容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 顾迁
    2012-05-10
    从喜洲镇的文化看来,在祖先庇荫下,对人格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是权威和竞争。第一个因素包括父子同一的关系和大家庭的理想这两个概念。第二个因素包括以下三点,或为其中一点所作的努力:1、为共同祖先的荣耀,2、为宗族内某一支系的荣耀,3、为祖先们最宠爱,最有才干的后代的社会地位。
  • 顾迁
    2012-05-24
    我们认为社会上层较大的变动性造成了有能力有抱负的普通百姓得以上升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社会动乱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的统治政权能够比其他社会政权持续较长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家庭和亲属体系在个人身上产生的向心力是不可忽视的。
  • 里雅
    2016-10-24
    1. Chiang, Yee, 1963, A Chinese Childhood, New York, W. W. Norton蒋逸,1963,《中国童年》。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在中原大地童年生活的故事,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裕,且系书香门第,但不做官。2. Pruitt Ida, 1945, A Daughter of H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普瑞特·伊达,1945,《汉的女儿》。一位老女仆的口述史。普瑞特生于中国北方,父母均为美国传教士,她写的这部传记讲述了老女仆谋生的艰辛,以及其众多雇主,包括西方传教士们的家庭和不同的个性。3. Pu Yi, Aisin-Gioro, 1964, From Emperor to Citizen-The Autobiography fo Aisin-Gioro Pu Yi溥仪,1964,《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自传》,描写了许多宫廷阴谋,中国军阀和外国势力(主要是日本)的狡诈,以及1911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情况。
  • 里雅
    2016-10-24
    1. Lang Olga, 1946, 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兰欧阁,1946,《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依据很多问答、实地考察以及文献资料的一部社会学分析著作,在家庭组织、家庭类型、恋爱婚姻、宗族、夫妻关系、童年老年以及友谊各方面提供了数据和讨论。2. Yang, C. K., 1959, The Chinese Family i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杨庆堃,1959,《共产党革命中的中国家庭》。该书运用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分析了共产党革命初期他所亲眼目睹的情形:婚姻和离婚形式上的变化,年龄性别作为家庭地位和权威标准的变化,家庭功能的衰弱和宗族内部的松散,以及祖先崇拜的衰退。
  • 里雅
    2016-10-24
    1.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59,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59,《一个中国村庄内的革命:十里店》。该书的研究实际上在1947年或1948年完成,十里店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当时处于共产党管辖区内。2.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66, 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66,《杨宜公社的初年》。作者十年后重访十里店,当时十里店已成为杨宜公社的一部分。3. Myrdal Jan, 1965, Report from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米达尔·简,1965,《来自一个中国农村的报道》。1962年的一个月内作者采访了陕西省北部一个农村中所有健在的男女,收集了近三十篇口述自传。在艺术家兼摄影家的妻子甘·克索尔的协助下进行调查。4. Yang, C. K., 1959, 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n杨庆堃,1959,《共产党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村庄》。中国南方城市广州郊区的一个村子,实地考察时间是1948-1951年。描述了在共产党执政初期这个村子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 里雅
    2016-10-24
    1. Fei, H.T. , 1939, Peasant Life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Sons费孝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选择了长江流域的一个村子,集中研究了那里农民们的家庭,亲属关系和他们的经济生活。2. Fei H. T. and Chang, Chih-I, 1945, 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费孝通和张之毅,1945,《乡土中国——云南农业经济研究》。关于云南西部三个村子内的家庭财政、消费、土地使用、人口迁移及工商组织的研究。3. Freedman Maurice, 1965,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Athlone Press弗里德曼·莫里斯,1965,《中国东南部的世系结构》。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术语对特定地区农村的社会结构的论证,多采用书籍、文章中的数据。4. Freedman Maurice,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Athlone Press弗里德曼·莫里斯,1966《中国的世系和社会:福建省和广东省》。研究东单沿海世系和宗族的著作,搜集了未发表的数据,尤其是关于英属殖民地香港的九龙和新界的数据。5. Fried Morton H., 1953, Fabric of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the Social Life of a Chinese County Seat弗莱德·莫顿,1953,《中国社会的结构——一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