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受伤的文明

最新书摘:
  • 泰迪小熊
    2019-12-04
    卡卡尔说:“我们印度人,在变化流动的外界事态与事物里,会利用外面的现实来保持自我的延续。”所以,人并不主动探索世界,他们甚至为世界所界定。就是这种消极的认知伴随着“冥思”、对无限的追求以及迷失自我的极乐,它还伴随着“业”和印度人生命里复杂的组织结构。一切都锁定在一起;人不能在他人外孤立存在。
  • 泰迪小熊
    2019-12-04
    印度人沉湎于自己经验的程度在西方人中很少见。印度人更不容易进行反思和分析。
  • 泰迪小熊
    2019-12-04
    种姓和宗族不仅是一种团体,它们彻底地界定了个人。个人从来都不是自主的,他永远是其群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有着一整套规矩、仪式、关于禁忌的复杂制度。每个行为细节都受到规范——碗要在早餐前清洗,绝不能放在早餐后,要用左手而不是右手进行亲密的性接触等等。关系是有法可循的。宗教和宗教修习(“魔幻世界与泛灵论式思维方式”)将一切事物锁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对个人观察和判断能力的要求下降了,于是可能产生接近纯粹直觉的生命。
  • 泰迪小熊
    2019-12-04
    共产党人,或者与运动有关的共产主义组织,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释事件,他们有自己的词汇。他们偶尔会发布“农民领袖”被“处决”的报道。纳萨尔运动策略荒谬,是一次毛式革命的尝试。但这算是一次“农民”运动吗?革命是否成功地将复杂的理论传授给了那些几百年来习惯于尊崇主人、接受“业”之观念的人?或者是否鼓吹了更简单的东西?人有必要奋起行动。那么革命是否——就像一位共产党人记者告诉我的,印度革命应该——仅仅灌输仇敌观念?
  • 泰迪小熊
    2019-12-03
    在工业化前的印度,没有多少人能从无效劳动的局面中摆脱,那时人手多工具少,一项工作可以被分解成细小片段,劳动变得荒诞。……旧印度不需要工具,不需要技术,只需要很多人手。
  • 泰迪小熊
    2019-12-02
    遗产存在,并将永远属于印度;但今天可以看到,这是属于过去的,是古典世界的一部分。遗产已被压制,印度教对大众并不够好,它暴露在我们面前的是千年的挫败和停顿。它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契约,没有带来国家的观念。它奴役了四分之一的人口,经常留下整体的碎裂和脆弱。它强调退隐的哲学在知识方面消灭了人,使他们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它遏止生长。所以印度历史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自身:脆弱、挫败、退隐。
  • 泰迪小熊
    2019-12-02
    在印度教上层观念中,“自我实现”可以有多种形式,甚至是尘世的腐败,其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观念。
  • 泰迪小熊
    2019-12-02
    在世界变化之中,即使在紧急状态下,印度也纹风不动,回归印度就是回归对世界深层秩序的认知,所有事物都被固定化、神圣化,所有人都安之若素。她就像一个梦游者,在两个相反的世界间来去无痕地游走。
  • 泰迪小熊
    2019-12-02
    技术问题可以解决。但在这个有沙漠城堡和封建王公、农民只知忠君不知其他的邦里,真正的困难在于人,不只是专员在行政部门看到的“各级庸才”,还包括此工程意欲造福的那些底层民众。如何才能让他们这些世代渺小、满足于把主子的荣光当作自己的荣光的人,在今天突如其来地学会去渴望、去有所作为?
  • 泰迪小熊
    2019-12-02
    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度。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我离它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 泰迪小熊
    2019-12-02
    二十世纪后期的印度看起来依然故我,仍然固守着自己的文明,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独立的含义远不只是英国人的离开。独立的印度,是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纯粹的印度历史在很久以前就结束了。
  • 泰迪小熊
    2019-12-02
    印度诞生于多次的征服,征服的现实决定了印度的多种面向,但这并非总能得到承认。
  • fugu
    2022-02-15
    印度缺少意识形态,这是甘地和印度的双重失败。人民没有国家观念,而且没有与此观念相配合的态度。对过去没有历史观,除了印度教脆弱的普世主义外没有其他认同。像所有衰败中的文明一样,它把自身削减成了巫术实践和被禁锢的社会形态。人要活着必先被贬低。这个文明在被狭隘化的同时,看上去又很完整。显然,这可能根源于种族征伐(胜利的雅利安人,臣服的原住民),其中贯穿着一种模糊的信仰,既提升了人,又贬低了人。 【“教义”】印度教关键性的“教义一一根据其本性,所有人都必须循的正确的、被许可的方式一一是一个灵活的概念。最高境界的教义,结合了自我充实,结合了行动是责任、行动在精神上回报自身、人是神器等对个人的真理。于是这个概念不再神秘,它触及了其他文明的高级理想。 普鲁斯特同样为了写书而戕害自己,他回应巴尔扎克说,到最后,是一种“劳作的习惯”而非对名的追求令作家完成作品,此时他也很接近“教义”的概念。不过作为个人理想的真理,或者在自己身上活出真理来的“教义”概念,也可以用来使人安于奴役状态,让他们在麻木不仁的驯服状态中找到至善的精神。《薄伽梵歌》说:“尽你应尽之责,无论有多卑微。不要理会其他人的责任,无论有多伟大。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这是生;在他人的职责中活,这才是死。” “教义”具有创造性还是破坏性,要根据文明所处的状态以及对人的不同期望来看。不可能有其他。信仰的品质不是持续不变的,要看信仰者的品质如何。他们安于更狭隘的文明、更狭隘的“教义”和自我实现观念。身处徒具其表的文明中,他们不再为获得自己眼中的功德而在智识方面拼搏奋斗,这样的功德现在需要通过正当的宗教行为,即“正确性”来获得。
  • NANA
    2021-12-27
    人若不能观察,就没有观念,只有执迷。人若生活在本能的生活里,那就像是一种不断模糊着过去的集体失忆症。
  • 看不见的城市
    2018-05-24
    “这里不再有道德了,”老人说,“欧洲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已开始触及我们自己的政治,我们将沉沦。”他对自己的政治无能视而不见,对他自己甘地主义的服务概念徒然自保,但他对印度的评价倒说对了一半,这其中的缘由他并不明白。“古代情感”、“怀旧记忆”,当这些被甘地唤醒时,印度便走向自由。但由此创造出的印度必将停滞。甘地把印度带出了一种“黑暗年代”,而他的成功则又不可避免地将印度推入了另一个黑暗年代。
  • 胖子晒太阳❀
    2013-05-10
    所有形式地非暴力,无论大或小、个人或国家,都注定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产生一种没有焦躁、没有纷扰地安宁。
  • 胖子晒太阳❀
    2013-05-10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人性有种全面的理解,那么他也能正确地理解世界;事物没有特别地对与错,它们只是在平衡着自身。
  • LiSi
    2012-11-13
    贾干的溃退是印度教最后的溃退,因为它是从一个我们知道已最终瓦解的世界开始溃退的。实际上,这是一次向荒野的溃退,那里“现实自身的边缘正开始模糊”:这并非像贾干可能认为的那样,是向雅利安历史的回归,而是从文明与创造、重生与生长,溃退到魔法与咒语,是一次退化到非洲漫漫长夜的过程,回到像刚果那种仍挣扎于原始时代的地方,那里即使阿拉伯人和比利时人的奴隶贸易已经过去,往昔岁月仍然被当作是“我们祖先的好日子”被人思慕。这是文明的死亡,是印度教最后的倾塌。
  • LiSi
    2012-11-13
    印度的过去已经不能为印度的现在提供灵感。在艺术的景观里,西方太占主导,太多样;印度仍然在模仿和不安,这点只要瞥一眼任何一本印度杂志中的广告和插图就能看出来。失去活着的传统,印度就失去了整合与适应的能力;借鉴别人也是囫囵吞枣。表面上文化延续,舞蹈、音乐和电影生气一片,实际印度却并不完整:整个创造性已死。这是印度为英国时代缩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丧失被这一时代的智识恢复、政治自觉(在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以及政治重组所抵偿。
  • LiSi
    2012-11-14
    《薄伽梵歌》说,“尽你该尽之责,哪怕其卑微。不要去管其他人的责任,哪怕其伟大。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这是生;在他人的职责中活,这才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