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聪宣判
最新书摘:
-
juju2018-12-13Deafness is comic, as blindness is tragic.
-
52012-06-04过去几个月里发生的事情不停地这样浮现,这样互相打搅:奥斯维辛焚尸炉的废墟上在黑暗中闪烁的许愿烛,会让我联想起梅茜开始长眠时我在她床头柜上的夜明灯;从医院的病号服我会想到条纹囚服;帮爸爸擦洗时他瘦骨嶙峋的光身子躺在病床上的情景,会让我联想起堆放在死亡营地里的那些赤条条的尸体的布纹照片。最近这几周的经历是一种教育。我早先在这部日记里曾经写道:‘失聪具有喜剧性,失明则具有悲剧性,’我还拿deaf和death的谐音做过文章,但是现在,说‘失聪具有喜剧性,死亡则具有悲剧性’似乎更意味深长,因为死亡具有终结性、必然性和神秘性。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死亡不是生命之中的一个事件。‘你无法经历它,只能带着不同程度的同情和恐惧,看着它发生在别人身上,心里明白有朝一日它也会发生在你身上。
-
52012-06-03就这样接着又写了十段,反反复复地抱怨、指责、自责、自怜、恳求、生气、恐惧、绝望,有时是写给她的家人,有时是间接地写给抛弃她的男友,有时是向上帝倾诉,有时又是对她自己说话,句子一会儿是陈述句,一会儿是疑问句,一会儿又是祈使句。我想起了亚历克斯·卢姆关于自杀的绝望可能会让主体平常的表达水平得到提高的假设,但是在这里却看不出任何证据。不过,如果从文学角度来阅读这个文档,则上下文会让着幼稚的文体产生令人心酸的效果——就连她的错误也具有了某种文采。’我太独孤了(原文为all a lone,拼写错误,应为all alone)‘,颇有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风格。她无法’抄袭(原文为copy with,拼写错误,应为cope with,对付)‘课业像是佛罗伊德式的失言,暴露了她对于抄袭的依赖。随意的标点则用意识流般的效果表达了她的痛苦的急切和思绪的混乱
-
涵波2012-05-16安妮充满感情地讲起她小时候对于爸爸的记忆,然后以朗读从网上下载的一首小诗为结束:人们死后,将去什么地方?是要去地下,还是到天上?“我也不知道,”爷爷说,“但是好像他们只是把家安在我们的梦乡。”
-
涵波2012-05-14今天下午,亚历克斯·卢姆终于给我发来了一个样章。篇幅不长,但很有潜力。讨论的是自杀遗书的分段特征。她对“抑郁型自杀”和“反应型自杀”进行了对比,前者是因为失望、失败、挫折等主管情绪所引起,后者是由于不治之症、破产、公开受辱等客观境遇所导致,她的观点是,短小的段落在前一类自杀遗书中比在后一类更为常见(这一说法本身需要更多的统计数据为证),因为写信人的思绪不太具有连贯性;确切地说,抑郁型紫砂遗书由一连串她所说的“情绪爆发”所组成,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没有关联,甚至可能互相矛盾,只是写信人在回想使她产生自杀冲动的愿意以及她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在笼统性的陈述中,通篇使用的都是阴性人称代词。)她列举的例子证实了我从自己所见中得出的印象:在自杀遗书中,单句式段落的出现频率很高。比如,“有谁帮帮我吧。”
-
涵波2012-05-13它包含三个以褐色为主的大平面,其中两个为垂直面,一个为水平面,如果不是底部有一只近乎卡通风格所描画的小黑狗的脑袋,那么它可能成为一幅现代派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只见那只狗被沙一样的东西掩埋到了脖子,它仰着头,可怜而恐惧地望着一大堆这样的东西倾斜而下。关于这幅画的意思有多种说法,比如启蒙的结束,或现代性的来临,但我知道它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耳聋的形象,耳聋被描绘成一种即将到来、不可避免、无从阻止的窒息。
-
一样的耳朵2012-04-29楼梯上的灵光:狄德罗有次在人家家里做客,与人辩论时一时语塞,知道走下楼梯才想起来如何应对。
-
一样的耳朵2012-04-28你知道在自杀遗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非语法词是什么吗?杀?死?不,是爱。
-
一样的耳朵2012-04-26当我既带着耳机又盯着字幕看电视时,我能听到字幕上漏掉的单词和短语,而如果仅仅是戴着耳机,我敢肯定自己听不到。也许我的大脑在不断地将两种交流渠道相互对照,一旦出现不一致,字幕上漏掉的单词和短语就被凸显,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就变得清晰了。
-
一样的耳朵2012-04-26我的继外孙一直不会使用代词,当他说“丹尼尔渴了”、“丹尼尔还没有收拾好”、“丹尼尔今天害羞”时,开口前总是因为思考而暂停片刻,我觉得那种神态很可爱。近乎有一种王者的庄严和礼仪,仿佛他是一位小王子或皇太子。我称他为丹尼尔皇太子。
-
一样的耳朵2012-04-26失聪是喜剧,失明是悲剧。
-
Tyger Tyger2011-11-30Take Oedipus, for instance: suppose, instead of putting out his eyes, he had punctured his eardrums. It would have been more logical actually, since it was through his ears that he learned the dreadful truth about his past, but it wouldn’t have the same cathartic effect. It might arouse pity, perhaps, but not terror.
-
Tyger Tyger2011-11-30Deafness is comic, as blindness is tragic.
-
涵波2012-05-16我时常想起登记处电脑显示屏上那个“死亡菜单”的标题,胡思乱想地琢磨着,如果死亡天使真的提供这样一种单子,就像餐馆里的菜单一样,那人们会如何选择。显然是会选择毫无痛苦的方式,但是不能太突然,以便你有时间去接受,去向生命告别,去把它握在手中,然后再松开;但另一方面,也不要拖得太久,以免令人讨厌和恐惧。要毫无痛苦,保持尊严(不要便盆和导尿管),意识清清楚楚,全身完整无缺,不要太快,不要太慢,要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所以不要发心脏病,不要中风,不要患癌症,不要遭遇空难或车祸——哦,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毫无益处,问题在于我们根本就不想点这种单,不想点任何形式的死亡,除非是自杀。(自杀式人弹为所有人点了死亡之单。)你可以说出生本身就是一种死亡宣判——我估计某位能言善辩的哲人在什么地方已经说过这种话——但这是一个怪异而无用的想法。最好是多想想人生,并尽量珍惜不断流逝的时光。
-
涵波2012-05-14自杀遗书是一种什么样的言语行为呢?这当然取决于你采用怎样的分类系统。在著名的奥斯汀的系统中,任何话语——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可能含有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就是你所说的话,也即命题意义)、言外行为(指话语希望在别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和言后行为(其实际产生的效果)。不过,还有许多进一步的区别和次种类,以及其他的分类法,譬如塞尔将其分为承诺类、宣告类、指令类、表达类、阐述类、间接言语行为等等。大多数话语既有言内含义又有言外效力。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分界则是模糊地带。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言后行为算得上是一种语言行为吗?奥斯汀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男人说:“开枪打死她!”(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真是个相当奇怪的例子,也许是牛津那帮教师中的大男子主义和厌女主义的一种表现。)言内行为:他对我说“开枪打死她”时,“开枪”即开枪,“她”即指“她”。言外行为:他敦促(或建议、命令等)我开枪打死她。言后行为:他说服我开枪打死她。有趣的是其言外层面:即使就这个例子而言,你也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词语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言外效力。我以前经常给一年级学生布置的一个小练习就是想象这类语境。比如说,“他命令我开枪打死她”可以是描述集中营里的一名党卫军军官对一名卫兵下达的命令。“他建议我开枪打死她”就更需要一点想象,在冷冰冰的限定动词与残忍的不定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道义差距;也许黑手党的某位教父会对家里的一位成员这么说,如果这位成员的妻子对他不忠的话。(转而一想,这种可能性有些勉强:通常情况下,必须既有武器又有目标才能实现“开枪打死”。)那么,仅仅是由“我打算开枪打死我自己”这些词语组成的自杀遗书呢?言内行为:他陈述了要开枪打死他自己的打算,“打算”意为打算,“开枪打死”即指开枪打死,“我自己”指他自己。言外行为:这里有好几种可能性。他可能是在向那些发现他已死去的人解释,说他是有意而非不小心开枪...
-
涵波2012-05-14人们似乎更容易把自己的愤怒和绝望集中在一些有违理智和有伤体面的相对琐碎的小事上,比如伊斯兰恐怖主义、巴以关系、伊拉克问题、艾滋病、能源危机以及全球变暖,它们似乎超出了所有人能够控制的范围。
-
涵波2012-05-13失聪是一种前死亡,是一种缓缓地带领我们走进我们每个人终将进入的漫长静寂的过程。
-
一样的耳朵2012-04-28在著名的奥斯丁的系统中,任何话语——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可能含有三中言语行为:言内行为(你所说的话,即命题意义)、言外行为(指话语希望在别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和言后行为(实际产生的效果)。
-
涵波2012-05-16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死亡不是生命之中的一个事件。”你无法经历它,只能带着不同程度的同情和恐惧,看着它发生在别人身上,心里明白有朝一日它也会发生在你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