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十四个
最新书摘:
-
censored dump2020-12-07在我们一抬首、一低头的刹那,一切又都变了,这就是“俯仰昔人非”。苏轼想要表达的是,当我们想站在一个点上客观地看待过往时,这样的观察是不可能准确的,因为观察者本人也处在变动的时间之中,因此对于过往的观测带有自身的种种限制,不可能有绝对的客观,知晓绝对的真相。这很像现代物理学上的不确定性原理。
-
明明如月2020-08-24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所以,这个男孩说“这个湖真美”和苏轼说“春山好处,空翠烟霏”是一回事。这样的“好”是不可被拆解的整体,是两个人各自的美妙与世界的美妙恰好在一个时间点上相遇。这种难能可贵的相遇足以抵抗历史带给我们的虚无感。这种美的秘密的契约。就像《高山流水》是俞伯牙、钟子期和那把琴之间的契约,“空翠烟霏”就是苏轼、参寥子和西湖之间的契约。当苏轼感受到他与参寥子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时,他看到的西湖,不是波光散射、西山日薄,不是落梅如雪、地老天穷,而是山色不改。如果人生有两三个这样的朋友、一些这样的瞬间,我们就会觉得,虽然外在的世界里有许多东西都在纷纷散去,但自身的核心不会被消解。
-
明明如月2020-08-16当我思索王昌龄的诗句“三月桃李花时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就想到了王昌龄的诗句“昨夜西风露井桃”。我觉得这首《春宫曲》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并非华屋高堂、金戈铁马,而是一种自由舒展、充满希望的感觉。但在盛唐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结合着积极行动的意志,充满了外溢的热情。陶渊明在自然中体会过这种力量,所以他写出了“草木纵横舒”的春之赞歌,但那毕竟是独属于自然的盛事,并对比着人世的不堪。而王昌龄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与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却将社会的风貌、人的气度与自然之美融为一种振奋的精神。 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那猝然而至的,既是桃花的春天,也是少女的春天。
-
明明如月2020-08-16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
月夜流樱2020-08-09如果说中国人心目中有什么精神家园的话,那么桃花源算一个,辋川也算一个。而辋川别业因王维以诗画真实而具体的书写,使后来文人在创作时更有所本。前几年,我看到台湾一位学者用文学地理学的方法研究《辋川集》,论文中附有一张二十一世纪辋川的遥感照片,并注明绝句中二十个景点大概所在之处。在这张照片上,山脉半数枯黄,辋水不见踪迹,川上有大片黄土筑成的高地,标注着“白鹿原”。其时,由陈忠实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白鹿原》正在热映,我不由产生时空错乱之感,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那干旱贫瘠的土原居然就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积雨辋川。这让我想起英国学者伊懋可(MarkEvin)探寻“大象为何从中原大地消失”问题的著作《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再也不愿去想那张遥感照片上的辋川与王维的辋川有什么关系。白鹿原还是留给白嘉轩和鹿子霖吧,“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王维果然说对了。
-
姜寒碧2020-04-22如果一定要说盛唐诗人这种“痴憨之气、浑成之美”到底是什么,它大概是一种未经世事的单纯、不加掩怖的惊喜、不带防御的吐露、不求深意的表达。读盛唐诗会有一种“天地未曾破损之前”的酣畅快乐,那种感觉诚如于尔克・舒比格那个绝妙的书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让我们联想起肥皂泡、彩虹、草莓等一系列简单、轻盈而美好的事物。我小时候闲极无聊,读一本不知什么绝句选,结果挑出的都是王昌龄的诗。“昨夜风开露井桃”“醉别江楼橘柚香”“岭色千重万重雨”“青山明月不曾空”在一个小孩子眼里,这些诗句表达的就是天地本身迷人的样子。古人以读书为卧游,那些山河游历中的细雨微凉、人情冷暖,我好像最初就是从王昌龄的诗里感受到的。
-
姜寒碧2020-04-17毫无疑问,陶渊明具有内倾特征,辛弃疾则是典型的外倾者。在“感觉-直觉”的维度上,辛弃疾高度倾向于感觉功能。感觉指对于事物细节的客观认知,直觉指对于事物整体性的把握。传说辛弃疾十几岁时就能借进京赶考的机会观察山川形貌画成地图,后来更制成金国战略图。至于修建军营、庄因,皆可见其营造的天赋,这是典型的感觉功能优势。而钟嵘对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这一评语几乎就是对直觉功能的描述;在“思维情感”这个维度上,我认为辛弃疾兼备二者,而陶渊明思维功能强于情感功能;在“判断-理解”这个维度上,判断关系着行动和决策,理解关系着领悟和适应,显然辛弃疾和陶渊明分属判断与理解两端。用MBTI理论做个粗略的分类、,陶渊明属于INTP(内倾直觉思维理解型),而辛弃疾介于ESTJ(外倾感觉思维判断型)和ESFJ(外倾感觉情感判断型)之间。前者产生思想者,后者产生实千家。我读辛弃疾隐居带湖后的作品,总觉得他其实没有办法纯然在内在世界中重新经历陶渊明走过的那些心理历程,而必须在外在的世界里将其制造出来,才能对其有清晰的感知并加以处理。所以,他有时是将军,有时是法官,有时是财务总管,有时是建筑师。回到“思亲友”这个主题。在陶渊明的《停云》中,亲友阻隔,东窗独坐,但一樽新酒在手,却如挚友相对,情感源源流出、往来无阻。在辛弃疾的“停云”请作中,虽然啼猿惊喧哗一片,山翁林叟尽来相语,但依旧不免高呼“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陶渊明写孤独而有充实之趣,辛弃疾写热闹却有孤独之感,也许这才是辛弃疾“读渊明诗不能去手”的原因。
-
姜寒碧2020-04-12南坨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这首诗和王维在辋川时写的很多的诗一样,不交代出游的动机,只是一个“偶然”。《终南别业》中的“兴来每独往”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辄便往山中”也都是这种偶然。这一次,他忽然想驾舟从南垞出发。小船航行了很远,欹湖的北岸几乎就要看到,几乎就要登上。这首诗写的是在水中央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中国诗歌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诗经・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是不懈的追求,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或者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人见到山洞中透出光,被好奇引,便向洞深处走去,船都不要了。可王维不同。他虽然已经看到了北岸,尽管对那个烟水茫茫的对岸非常好奇,但他能够觉察到内心登岸的欲望并就此停留。在这个时刻,欲望与对欲望的观察形成平衡,盲目的热情冷却下来,轻舟停在了湖中央。有时我会得,《辋川集》中表达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世界固然非可爱,但是在某一个时刻,决定不去实现那些唾手可及的希望,这样的中止其实需要更大的智慧。王维独有一种“中止的能力”。他依然对对岸有很多的向往,但那个对岸登不上去就登不上去了,那些对岸的人,没有机会认识就没有机会认识了。这就是“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王维停留在“不相识”这个点上,就把这首诗写完了。如果我们回头去看《山中与表秀才迪书》,偶然生出的游兴、偶然落脚的佛寺、偶然遇到药农带信与对裴迪淡然不带强求的邀请,也都与《南垞》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的状态一脉相承。中国古代诗歌其实是比较赞赏《离骚》中那种“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的,而王维的诗歌与自己的欲望保持距离,有中止,有放弃,有冷静的观看,这些特质更像来自佛教。
-
lvs2019-12-16自由在中国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但多数时候它和“忘“,”弃“,”游“,”化“ 等观念联系在一起,表达的是从社会生活中退出的权利,大致属于以赛亚.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但在盛唐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结合着积极行动的力量
-
亿万光年之外2019-11-16他在接受了自我的局限性之后选择了一个最不错的方案,这是一种认真的人生态度。当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裂隙时,人不能仅仅在这个裂隙里漂浮以免除自己的责任,必须做出决定。而能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承受什么、抗争什么,这才是意志的胜利。
-
胆小鬼2022-05-01在诗歌中,有时候空泛之词可以表达极其沉痛的心情,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插图]。就像“天凉好个秋”回避了对真正人生沧桑的叙写,“浪粼粼”也回避了对“好花不与殢香人”的惋惜和追问。
-
非洲小男孩2021-05-10很多古诗都会表述这种一切变化、一切不确定的感觉。我觉得中间藏有很大的智慧,帮我们摆脱缚。因为它会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认同的、以为重要的事,都是基于自身所选择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而文化和价值体系本身也在变动中。当固着在某种纠缠、不明或苦痛中时,如果能意识到不确定的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像白一样矫翼上升,升向另一个自由开阔的维度。
-
明明如月2020-08-16中国古代最纯粹的爱情故事是李杨爱情。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便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
lvs2019-12-16他写了云,月,花这三种自然中最美的事物,群玉山,瑶池,巫山这三个传说中最著名的女神居所,以及“以汉喻唐“ 惯例中的赵飞燕,甚至对玄宗都有直接的描写,贵妃本身却被隐匿了。具象只能描述有限之美,隐匿则是唯一适合描述无限之美的方法,就像上帝的容貌隐匿在世界的背后。李白用这种隐匿终结了对杨贵妃的叙写,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
lvs2019-12-16有一次,我听一个西方心理学家讲座,说到中国人有一种独有的情感,难以在西方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翻译,这就是“怨” 。 “怨”代表一种自我攻击,自我厌弃,并带来生命里的消沉。我觉得王昌龄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其实不大体会得到“怨”
-
非洲小男孩2021-05-10凝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你把目光投注出去,而对方接住,人和人之间才开始产生真正的联系。我们就是在对方的目光中识别自己,或者说建立自己的。此时,我们的存在オ有意义。所以,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凝伫自己、镜映自己的人。
-
明明如月2020-08-15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明明如月2020-08-15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维舟2019-11-25[解读苏轼《八声甘州》一句“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谢安受到朝廷猜忌去山东半岛做官时,为自己做了渡海的衣服,意在希望老了之后能从山东回到绍兴,可到那里不久就去世了。
-
亿万光年之外2019-11-16我们果真能辨别理想与欲望吗?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哪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哪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我们的文化也许太爱表彰理想,而不太注意真实理想产生之前的那个阶段,因此王维诗歌中那种来自心灵自由的淡然欢喜并未得到足够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