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通史(套装十五卷)

最新书摘: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汉末三国时期的巴蜀佛教,史籍没有记载,甚至隋唐的有关典籍还明确说蜀汉时期巴蜀地区没有佛教。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五说:“魏、蜀、吴三国鼎峙,其蜀独无代录者何?岂非佛日丽天,而无缘者莫睹,法雷震地,比屋者弗闻哉!且旧录虽注《普曜》、《首楞严》等经,而复缺于译人年世。设欲纪述,罔知所依,推入失翻,故无别录。”在魏、蜀、吴三国中,只有蜀国没有经录,旧的经录虽注有蜀出《普曜经》、《首楞严经》等经但却没有译者和年代,如果记述它,却又没有根据,所以没有别录。《广弘明集》卷二八收录的唐道宣等所写《简诸宰辅叙佛教隆替状》说:“蜀中二主,四十三年,于时军国谋猷,佛教无闻信毁。”刘备、刘禅统治蜀汉43年,因忙于军国大计,没有听说他们信仰佛教或毁坏佛教。但是,刘备、刘禅等统治者不信佛教,不等于民间也不信仰,只是统治者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间的信仰。同样的道理,经录没有明确记载蜀汉翻译佛经,也不等于蜀汉就没有佛经传播。如前文所叙述,考古发掘证明,蜀川之地,早在东汉末期就有佛教流传,而且已经渗透到民间的习俗之中。刘备集团统治时期,朝廷没有过多地关注、支持佛教的发展,因此,佛教在蜀地主要是接续汉末的陈规自然发展。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古来传说,永平求法的硕果之一就是中土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建立。尽管当代学者有不同意见,但从佛教传入以来,外国僧人不断涌入,总需有一个安置的地方,因此,永平年间或者以后,接待外国僧侣的客馆,或者为这些外国僧人所建的房舍,可能就是白马寺的原型。此如后赵时著作郎王度奏章中所说:“佛出西域,外国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由此奏章可看出,汉末洛阳准许西域人建立佛寺以奉佛。从《牟子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以及《高僧传》等,可以确定在汉末洛阳城西门外有佛寺的存在,且后来被称为白马寺。今天的白马寺,由于洛阳都城西移,反而位于现在洛阳城东二十五里的义井铺。至于此寺因何命名为白马寺以及何时命名为白马寺,现存资料似乎神话色彩过于明显,因而不大被当代学者所采信,但是,说洛阳城中最早的佛寺是白马寺,应该没有问题。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关于东汉佛教,东晋时期的叡法师在《喻疑论》中有一个概括: 昔汉室中兴,孝明之世,无尽之照,始得挥光此壤。于二五之照,当是像法之初。自尔已来,西域名人安侯之徒,相继而至,大化文言,渐得渊照边俗,陶其鄙倍。汉末魏初,广陵、彭城二相出家,并能任持大照。寻味之贤,始有讲次,而恢之以格义,迂之以配说。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所以,佛教在西域的最初传播只是口头的流传,主要体现在对佛经的口头传播上,因而才有了大月氏使者取道西域将《浮图经》一路东传的记载。因此,虽未见到佛的形象,并不代表有关佛的信息没有传播到这里。后来,西域佛教译经事业的发达和成熟的程度来看,口头传播时期佛信息在此地的流传程度决不亚于当时的南方。从一开始,西域就是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最前沿的站点。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沿这两条路线进入中国的早期来华僧人中,有安息国的安世高、大月支国的支娄迦谶、天竺僧昙柯迦罗、康僧铠等人。鸠摩罗什走的是北路。中土西行求法高僧也多走这两条路线,法显先是走南路,到鄯善国时又折向北,到北路上的焉夷国,再往南穿过大沙漠,到达于阗,仍走南路。 这两条线路,都在天山南麓,因而也称为天山南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条天山北路,从东向西,自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玄奘曾走过天山北路。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佛教早期传入的路线,几乎都是走的西域一线,所经正是古丝绸之路的路线。这一线又分为两路,一是南路,二是北路。 南路自东向西,从敦煌出发,西行到鄯善国(今新疆若羌),沿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行进,过于阗(今新疆和田),再折向西北方向的莎车,越过葱岭,由此往西可至大月支、安息(今伊朗)等国,往南可入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及天竺境内。这一路的中心是于阗国。 北路自东向西,也由敦煌出发,到玉门关再折向北,经伊吾(今新疆哈密),西行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或从敦煌西进至楼兰国(今新疆罗布淖尔西北),折向北也到高昌。自高昌西行,经焉夷(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过葱岭而至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康居(今阿姆河以北,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大片地区,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等国。往西南,可至大月支、罽宾等国。龟兹是这一路的中心。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关于佛教传入内地的路径和时间,汤用彤先生的结论目前没有证据能够推翻。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一般地说,大乘佛教的兴起与部派佛教中“大众部”关联较为直接些,但也不是简单的继承演变的关系。而且,大乘佛教兴起之后,部派佛教仍然在继续存在和发展。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统一佛教的分裂,尽管直观地说是因为教团内部的某些争论造成的,实际上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与时俱进的结果。“由于印度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各个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恒河流域一带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西北山地较差。这些差别不能不反映在佛教的信仰和实践中间,佛教在新的地区传教,不能不受当地宗教信仰的一些影响,因而引起一些争论。”另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有财产也逐渐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佛教的若干戒律规定,譬如关于食物的严格禁忌以及对于金银货币的决绝态度,在当时可能已经难于严格执行。“大众部”在这些方面力图有所变革,也是自然而然的。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佛教经典的结集,一方面是佛教本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佛陀入灭之后,佛教内部在某些方面存在若干分歧,经典的结集实际上是佛教僧团力图消弭这些分歧的努力。
  • 桥头莫兰特
    2020-04-22
    据说,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悟到了一个“真理”,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缘而起”),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复存在,该事物也就归于失灭或消亡(“因缘而灭”)。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或幻影,都是不真实、无自性,因而都是“空”。但世俗凡夫,却把这种假象、幻影看成一种真实的存在,因而有人我之对待、虚妄的执著,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既然这样,要消除烦恼痛苦,最根本的办法,当然可以也应该从破“人我”入手,此“我”既“空”,何烦恼痛苦之有?据佛经记载,当释迦太子悟到这个真理后,便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证成圣果了。而证成圣果的释迦太子此后就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或“佛陀”,“佛陀”的本义是“觉悟者”。而他悟到的这个“真理”,便是后来成为整个佛法理论基石的“缘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