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读书计划

最新书摘:
  • 陈愉枝
    2014-03-29
    能够让你发现自己已知的事情,而在此之前你对于自己的所知并不知情。
  • tonight
    2013-10-27
    任何人都会毫不迟疑地承认《战争与和平》是“最卓越的小说”。它是伟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既不暧昧难解,也不会深刻到一般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只要稍稍超越点障碍,这部拿破仑时代的庞大纪年史,就像一本在阳光下写成的作品一样,任何人都可以参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潜意识小说和所谓异常心理的剧作家,而托尔斯泰则为意识与正常心理叙事诗的陈述者,而且在陈述中所用的语调往往洋溢着仁慈的疏隔,然后一旦熟悉他们,便觉得亲如手中。初读《战争与和平》,大抵会遭遇3种障碍:一、这是一部分量极为庞大的著作。阅读时类同于《堂吉诃德》,开始时可读节缩本。虽然这么做无法了解托尔斯泰的整体精神,但我们仍可体会到他作为小说家的真诚。一旦引起兴趣,我们就会有勇气进一步阅读全本。二、全书人名难记,登场人物庞杂,这使我们在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动态时,深感困难。然而,如果大家耐心读下去,书中人物迟早会了然于胸。三、我们很难在漫不经心地浏览时搞清楚故事情节。很多批评家认为,这样复杂的情节如果出现在其他小说中,就会成为缺点。但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不同,他不是形式主义者,他只是毫不设防地伸开双手躺在那里,随心所欲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我们必须接受我们所看到的托尔斯泰。只要有充裕的时间(这部作品以特别舒缓的节奏展开,所以,千万不能急躁),你就会知道,《战争与和平》的文字其实比《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更容易进入。几年前,我写过一篇讨论《战争与和平》的文章,举出本书3个特殊的长处:概括性、自然性与恒久性。15年后我再读《战争与和平》,又发现了它的长处,尤其是作者忠实描写性格的才能。如今再读这部巨著,我更为书中陈旧而又单纯的美德所感动。托尔斯泰曾说:“和艺术一样,在人生中,说真话也是必要的事。”海明威也曾说过关于斗牛的真话。可是,如以人生当做品的主题来处理,那么,人生实在具...
  • tonight
    2013-10-27
    马克·吐温可以说是近乎无意识地完成了这部杰作。博大精深的密西西比河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了少年马克·吐温的想像力。在他执笔之际,这条河依然在他心里波涛澎湃。马克·吐温在这条河的激励之下,将自己的青春完全投入了这部作品,甚至也下意识地将美国的青春也投放了进去。哈克的精神分裂源出于他对自然社会了解的天才与对文明社会的厌恶(哈克是一位少年、一位天才,也是一个伟人)。这种精神分裂正与我们现今的精神分裂相呼应。我们被夹在两种愿望之间,一种是美国“向外寻求领土”的传统愿望,另一种是比前一种更强烈的愿望,把这片广大的领土转换为大规模的生产工厂。我们以美国国民之一员而备受折磨,而且将永远地遭受这种折磨,因为这种精神分裂以后还会持续下去。不仅如此,从哈克身上,我们还可以感觉到那种连续不断的紧张感。如果你不以为然,那么,不妨重读书中的这一段,在这里,哈克吃不准是否该检举罪人兼逃亡奴隶,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吉姆。该书没有感伤。全书以前工业化的“自然”美国为背景,这个美国充满了暴力、谋杀、固执、贪欲与危险。密西西比河是叛逆的,甚至怀有恶意。热爱往昔祖国一如现代祖国的美国成年人在读《哈克·芬历险记》时,往往不知不觉中抽去其中辛辣的成分,只把它当作一篇《失乐园》的叙事诗来读。不论是南方人、北方人,都会感觉到,虽然一种天真和鲜活的自由已永远逝去,但却另外出现一些了不起的东西。伯利克里斯时代世故的希腊人,读荷马时,一定也会有相类似的心情。《哈克·芬历险记》是我们的《奥德赛》。就作品而言,马克·吐温认为,《汤姆历险记》只是“为投合世俗空气而用散文形式写成的一首赞美歌”。其实,《哈克·芬历险记》也是一首赞歌,不过,它是献给青春的赞歌。海明威的看法也暗含上述意见。他认为,马克·吐温是第一位以创意运用方言(包括土语)的美国作家。《哈克·芬历险记》故意破坏传统英语的“文学”风格,不...
  • tonight
    2013-10-27
    麦尔维尔早在25岁时就已获得了他一生中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他一直是个海员,曾在商船森特·劳伦斯号、捕鲸船阿克修涅特号、澳洲帆船露西·安号、小型驱逐舰尤南特·史特慈号上当过水手,也曾远航至大西洋及南太平洋,并被马尔格萨斯群岛上的食人族软禁达4个星期之久。之后,他又到欧洲与圣地耶路撒冷等地旅行。种种外在体验,再加上他反刍力极强的创造性才华,其中最著名的为《比利·巴德》,发表于他亡故之后。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部作品都可以与《白鲸》匹敌。《白鲸》并不难懂,但也绝对谈不上明快。初读之时,我们会发觉船长亚哈和白鲸(及其他人物)都具有超乎他们自身的意义。然而,这个意义究竟是什么,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白鲸莫比·迪克象征着宇宙之恶,象征着自然界的不可解的无常。如果凡人具有敏感旺盛的精神,往往会觉得自己已被大自然的威力所疏离。这种感觉常常在亚哈的意识里浮现。莫比·迪克不只是一条鲸鱼,它也萦绕于亚哈意识里且没夜地在太平洋里翻滚的怪物。也许,亚哈只有毁灭自己才能除去它。《白鲸》没有一点阴郁病态,也见不到任何乐观主义的蛛丝马迹。《白鲸》是美国文学作品中最没有地域色彩的伟大杰作,完全不同于最具处方精神的爱默森与惠曼的作品。《白鲸》是规模最庞大的作品。它跨越草原般的大海与异国的人们握手沟通,它像征服者一样,以激荡勇猛的文体侵入“那个隐于世界角落的秘密衣橱和抽屉”。这部作品极其缺乏审美力度,有些地方甚至偏颇暧昧,可是,它永远不失为美国对世界文学的最主要献礼。《白鲸》有许多层面,一层层地深入到男人灵魂的地狱。他们是既旁若无人又恐怖战栗的孤独者,他们在孤独中独自战栗。
  • tonight
    2013-10-27
    这是到目前为止写得最长的第一流小说。本书优点虽多,难处却也不少。只要你对这部巨作稍有感应(大多数人都没有感应),那么,它就值得你花费5至10年的空暇时间,以自己内在世界的一部分不断去加以咀嚼品味。我们不能不承认普鲁斯特蕴含有伟大的精神与想像力。就力量与影响力这两方面而论,到今天为止,普鲁斯特完全可与前一时代的尼采哲学、托尔斯泰文学、华格纳音乐与易卜生戏剧匹敌。他依据相对性原理重新创造了小说世界,也就是说,普鲁斯特在文学领域内最先以相当庞大的规模,提供了与现代物理学理论相呼应的事物。
  • tonight
    2013-10-27
    84岁去世的伏尔泰是欧洲知识分子的无冕之王,启蒙时代的真正指导者,也是动摇旧政体基础的工兵群中最威猛的一员。这个旧政体最终被法国大革命所推翻。伏尔泰是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小说作者、贤士、通讯员、评论家,是一位真正的才气焕发的名人。所有这些,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地位与声望。伏尔泰的创作力之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你留下4万封以上的书信,2000册以上的书和小册子。而且,他以不到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戆第德》这本漫长、辛辣的讽刺作品,让世人永铭不忘。这部书以数不尽的反讽见长。伏尔泰——该笔名也许是本名佛兰沙·巴利·阿鲁埃的字谜——以萧伯纳所惯用的手腕,将个人生活及种种社会事件运用自如,写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不朽之作。他所犯下的惟一一个错误是,不该一气呵成《老实人》,从而使他所留下的庞大著作群失去光彩。当然,伏尔泰的许多著作都非常好,值得一读,例如《哲学辞典》、《沙地克》、《密史罗梅嘉》、《路易十四的世纪》、《关于英国民族的书信》等。但是,由于其结构、内容完整无缺,《老实人》一定要读。《老实人》全书明快,几乎不需任何解说。该书是从1755年里斯本毁灭性的大地震获得灵感的。伏尔泰借这次不幸的大灾难引发全书,再插入可怜的老实人与邦葛罗斯博士及其朋友的种种遭遇,借以嘲讽当时著名哲学家莱布尼兹独善其身的乐天主义。在《老实人》中,邦葛罗斯就是莱布尼兹的化身。就哲学著作而论,《老实人》太单纯、浅薄,因为伏尔泰的知性,与其称之为深刻,不如说是俊敏简洁。然而,若论及故事的机智光灿,以及对人类愚行与残酷痛快淋漓的告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本书能胜过《老实人》。老实人所承受的教养是极其激进的。也许由于太过度,在历经苦难的情况下,作者不得不得出“自扫门前雪”的悲观结论。不过,读者千万不要被本书的邪恶讽刺所惑,从而认为伏尔泰只能写游戏文章。其实,伏...
  • tonight
    2013-10-27
    有些书籍将人类各部分的不同体验予以孤立(像简·奥斯丁等一流作家有时也不免如此),有的作品却能予以浓缩表现。但丁与荷马的杰作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将当时的整个文化予以浓缩以后,再叙述出来。《魔山》亦然。读者如果神《魔山》为一部广袤的巨著,也许获益更多。梅依·魏斯特曾说:“我喜欢从容打发时间的人。”托马斯·曼在《魔山》序言中却说:“只有广袤性的事物才真正具有趣味。”在这部伟大的巨著中,托马斯·曼已触及一打左右其后统治我们思想的主题与问题,像精神分析、心灵论、病与死的连锁、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性、欧洲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的性格、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适当教育等等。托马斯·曼的特殊天赋是具有将高度的思索与比较传统的性格、气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魔山》全书以两个世界为舞台,一个是思考的世界,另一个是微妙的人际关系的世界。读者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到后者,因为这类人际关系已与世上错综的偶发事件、及我们所居住、受时间束缚的“健康”世界相绝缘。读过康拉德、劳伦斯、乔伊斯、托马斯·曼(还有普鲁斯特和亨利·詹姆斯在下文中等着我们),可以说已迈进现代小说的主流,至少比较认识现代小说的性格。其特色是:巨大的自我意识、人类精神的深入挖掘、各种技巧的表现。现代小说和18、19世纪初期英国作家比较单纯的作品相比,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是,现代小说对人类整体创造生命给予宽大的容爱。现代小说让我们获得知性,而不至于丧失人性。托马斯·曼的这部杰作是我们这一不幸世纪所创制的最伟大巨构之一,表现了时代的整体的倾向。
  • tonight
    2013-10-26
    “最后的万能天才”歌德,是一位万事皆通的百科全书世人物。这种万能的人今天早已不存在,丧失这样的生才把我们导向不幸。这位巨人度过了漫长、华丽而丰富的一生,经历过许多次恋爱,尝试一切可能的形式,写成或精美、或冗长的作品。歌德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是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科学家、理论家,也是一位宰相。他确立了德国文学,成为德国文坛泰斗,达半世纪之久。和同时代的拿破仑一样,歌德不是人,而是一种大自然的力量。也许更好的说法是:歌德本身就是一种过程。了解他的关键字眼在于变化与发展。歌德认为自己和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但他对自我与自然的认识是进化的。他常将恋爱、思想与经验不断融入自我之中,成为新的大歌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像蛇一样蜕皮更新。”读歌德就像去了解美国这样的大国。他不论什么时候都在把复杂的过去和未来未知的可能性组合起来。终其一生,歌德不断地强调成长、变化、努力、行动、征服世界与理解。从这点来看,歌德的确是代表现代西欧主要生命感情的典型浮士德。
  • tonight
    2013-10-26
    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说,教育常与痛苦相伴。从亚里士多德所获得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教育不是痛苦,至少也不是件易事。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全身丝毫没有魅力可言,而且,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他的原著,传世的只是他及门徒弟子的笔记,读起来颇为困难。除了接受最聪慧头脑的指导而获取乐趣之外,我们不可能指望亚里士多德像柏拉图给读者们带来的那种愉悦。亚里士多德所拥有的知性,是人类有史以来包罗最广的知性之一,或许也是最富内涵的知性。从栖息海中的生物到形而上学,他无所不论。今天,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著作基本上只有古典的价值,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他的著作可以用简单的体系加以叙述,这种认识未免过于草率。假如说柏拉图并非一位善于组织的人,那么,亚里士多德刚好相反,他相信一切知识都可以搜集,也可以叙述。他一生都有搜集,都在解释或在寻求解释。我们的百科全书概念可以一直上溯到这位伟大的哲人。我们无法在这里一一讨论亚里士多德在各类学术范畴内的开拓。他在许多方面都有惊人的认识。在逻辑学与科学方法方面,亚里士多德被尊为三段论的创始者;他的形而上学理论给人们称之为“第一哲学”;他还涉猎于生物学、美学、文学、宇宙学等诸多领域。亚里士多德关于古希腊的分析论著《诗学》,对后来的文学批评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概括地说,他接近人生的方式比柏拉图更为脚踏实地,一点不也像他的老师那样乌托邦。他使人感到亲近,他的学说也符合一般人的实际性格和实践能力。关于这点,只要研读《论理学》和《政治学》就可获得明证。《论理学》是对一个最根本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善?当然,该书也包括对幸福、幸福条件及道德行为的探索。道德行为常被视为行为的两种极端之间的手段。“中庸”是亚里士多德的标语。论理是政治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是社会与政治的动物,除此之外,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解释。《政治学》更...
  • tonight
    2013-10-26
    柏拉图决不只是一位著述家。可以说,他本身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世界。他应该算是对西方文明最具影响力的5个哲人之一。西方哲学几乎是由诠释柏拉图而形成规模的——这句话也或有点夸张,但不是没有道理。刚入门的读者如果想要探索柏拉图整个世界,可以说是一种奢望,甚至说是一种不该抱有的野心。然而,只要阅读完这里所列出的所有书目,他也许可以跟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结识。 柏拉图毕生的思想最终凝结成一连串的《对话》。《对话》有长有短,文笔优美,谈论的话题无所不及,但绝大部分与其师苏格拉底有关。“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已构成当时潮流的一个部分。苏格拉底探询一切事物,尤其是人们所谓的正义、财富、勇气等抽象话题。探询是现实的,但真理只有借助我们所谓的辩证法的实际精神活动才能趋近。这种思维模式例见于若干篇对话之中。柏拉图的对话不仅可使头脑灵活(有时,这种活动本身也是目的),同时也是洋溢着诗性与戏剧性的想像力的艺术作品。读柏拉图与读莎士比亚一样,你都在欣赏真正的艺术杰作。 首先,读者必须把握柏拉图的3个中心概念。第一,一切如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探寻的人生是不值一活的”。这句话构成了柏拉图著作的基础。第二,德性即知识,贤明的人等同于善良的人。第三,哪一种知识包含最广泛的价值?柏拉图相信一切事物、行为与德性均有一个原型,这个原型就是“理念”。虽然这种理念目不能见,手不能触,但我们可透过五官所认知的事物、行为与德性,曲折地将其反映出来。这种对宇宙万物的解释模式,我们称之为观念论,柏拉图是当之无愧的观念论之父。 我们今天的观念与思考模式,有许多(包括空想与有害的在内)都与柏拉图相关。因此,对柏拉图全然不了解的人,可以说对自己也一无所知。如果你是西方人,那么,发现柏拉图,不仅是发现这位伟大的知性人物,同时,也是在发现自己心灵中从来不曾怀疑的许多事物。
  • tonight
    2013-10-26
    千万不要忘记:这些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25岁时读柏拉图,跟45岁时读柏拉图,感受是不同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无疑就物美价廉的东西,这绝非过分之言。你花钱买一本书、一张唱片或一张绘画,但卖得的决非是单纯的一本书、一张唱片或一张绘画。莎士比亚不是由37篇喜剧构成;是由370多篇戏剧组成,因为《哈姆雷特》会随着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雷特》。 惠特曼说:“读书是最崇高意义中的锻炼,就像体操家一样,需经过一再的奋斗。只有在这种状况下,你才需要书本书本才会给你东西。如果读书是在半睡眠状态下进行,它什么也不会给你。”除了读无聊的文章与新闻,阅读并非是被动的,而应该是最有力的生活方式之一。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好的书籍,就像健全的支持一样,可以获得精神运行过后的爽适与疲劳感。 另一方面,你读这些著作,绝对不可抱着做学校习题的心理,也不要意图吸取其中所含的所有意义。我们只要能攫住柏拉图给我们十分之一就死而无憾了。即使跟这些著作只有表面上的熟识,说实在的,也比大学毕业生中的99%渊博得多。但是,对一生的读书计划而言,它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总之,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较量,而是为了使自己丰润华美。 好书不会沉默,不是一时性地满足人的心灵。它甚至可说是不朽的。而且对三四代以后的子孙也有益处。花在好书上的金钱不会令人觉得是无谓的花费。好书即使不是你的,也是你的孩子与你的朋友的。总之,买了这100本书(或同等价值的其他著作),你会得到某种满足感,就像看到你自己3000年的过去已整整齐齐地排在书架上——请别让过去停在那儿,让它成为你现在的一部分吧。
  • 天徒想
    2019-03-09
    《薄伽梵歌》中的哲学是理解《摩诃婆罗多》的关键。当罗伯特·奥本海默观察世界上第一次核试验时,他引用黑天的话:“现在我就是死神,我就是世界的毁灭者。”在这场英雄和神的对话中,黑天提醒阿周那,世界本身就是虚幻的,即使那些看上去确实存在的领域里,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阿周那的角色是要完成自己的“达摩”——命运为他安排的责任之路。战争中俱卢族人即将到来的死亡不是因为他。“即使没有你,”黑天说,“那些列于敌营中的战士也将消失,我已经杀死了他们。
  • 陈愉枝
    2014-03-29
    即使分享了这些思考、感受和意象,我们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学习:我们都会无知地死去。但至少我们不会那么若有所失,那么迷惑。我们将把自己从当前的时代解脱出来。对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我们会懂得一些——虽然不是很多,但终归懂一些。我们会知道自己怎么出现在人类历史中,同时也知道如何从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观念。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将体会到更高层次的感受和思想
  • tonight
    2013-10-27
    海明威也许可以达到小说领域的新的顶峰,他自己也希望如此。然而,从目前的情况及我们对他多姿多彩的一生所作的观察来看,海明威卓然有成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短篇故事。这是因为,在短篇中,他没有时间与空间去表现自己不可克服的缺陷。好战、做作的活力、暴力与倔强的渲染、虚张声势、浪漫式所的女性观等等毛病,在他美丽的短篇故事中似乎销声匿迹。同时,海明威增添了魅力,但在长篇中却隐而不显。当然,无论多么专横的断语,至少也要经过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才能真正确立。不过,由于海明威作品中对真理的尊重、散文的独创性、对白的坦率正确及明显的情绪表现等等,他已列名于世界少数杰出短篇小说家之林。死亡、热情、挫折、人性的执著,是海明威终极的题材。然而,他的整个世界其实并不广泛。把海明威与最伟大的作家相比较也许并不意义。然而,若将其与斯坦克排列在一起,海明威看起来就现代一些。若将其放在亨利·詹姆斯旁边,他就成为原始人。如果和托尔斯泰比较,海明威简直就是一个小作家。然而,无论如何,海明威的成就已经确定。他立于马克·吐温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础上,相当忠实地改造了英语的文章。他省略掉无用的动作,而以英文表现出刹那间的事实、洞察和体验。海明威对文学的贡献,不止限于技巧方面。在精神层面上,他要求我们对语言更加忠实。海明威最优美的故事(《老人与海》必须包括在内)已与《睡谷的传说》(美国小说家、散文家欧文1783—1859的名作)、《阿夏尔亚家的没落》(爱伦·坡的名作)一样,成为美国传统的一部分。《乞立马扎罗的雪》、《不屈者》、《我的老头儿》、《职业凶手》、《五万美元》及其他十多部短篇故事,无论重读多少次,都会一再唤起我们对作者深刻感受的体验。不管是否接受海明威的人生观,我们都无法拒绝他所给予我们的斗牛场、酒店、滑雪场、运动场、胜利指环与密西根森林的世界,因为这些已超越了小说的背景,克服...
  • tonight
    2013-10-2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与作品之间似乎有一断层,但苦恼、迫害、情感危机和放纵的言行是两者所共有的特色。他小说的不同风俗之处,全来自作者一生中不断显现的焦虑感。我们要阅读这位文豪的伟大作品,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了解一下有关作者身世的背景资料,这是因为,欣赏他的作品,与下炼狱时所获得的感觉一般无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任妻子是个歇斯底里病症患者,第二位妻子则是他的秘书,非常了解陀氏的狂躁和热情。青年时乌托邦式的激进主义似乎促使他转向宗教,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已成为反希腊正教的斯拉夫主义者。不过,这些称呼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并不公平,因为他的气质永远表现出基督与撒旦争斗的相克性。有时他像“有良知的欧洲人”一样说话,但所说的话仍然是非常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后半生已被公认为是小说家和俄国性格的诠释者,但对他个人来说,却未必因此而比前半生活得幸福。他仍在不断地受到癫痫证的攻击与债务的困扰,同时,他也是一个无法自制的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显然具有分裂的症状。然而,正是我们在此谈论的这个人,却写出了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其中所预示的尼采与弗洛伊德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如托马斯·曼、福克纳等俄国以外的作家。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在小说中写出了我们所熟知的希特勒等暗杀主义者的理论与习惯。陀思妥耶夫斯基凭着他的直觉,洞穿了20世纪被迫容忍与服从的现象。他的作品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正是由于这种直觉。我们很难确实地把握信这位怪人。他的强迫观念的核心是神,探求神并尝试证明它的存在,构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经络。由于神的苛责,他遍历了痛苦与邪恶的世界,并在最后关头,好不容易才朝向爱与和平的光辉走去。在陀氏的小说里,犯罪、心理异常、宗教神秘主义,错综复杂,使人难以论断。他被视为悲悯的代言人,但又找不出正常的因子。一般均推《卡拉马佐夫兄弟》为陀氏最...
  • tonight
    2013-10-26
    写到这里,我们终于碰到一本难解的书。《尤利西斯》可以比做一座难以一口气攀登的高山,但不是不可能攀登。从山峰顶上,我们将会看到人类无比丰富的生活景致。有人认为《尤利西斯》是非凡的笑谈、异乎寻常的猥琐、疯狂天才的作品或信仰的祭坛。为使我们不受这类意见的干扰,我列举5种简单的陈述,也许有助于我们体味、了解《尤利西斯》。这些陈述是本书问世后的38年间,知性批评家与读者对《尤利西斯》的总体看法。 一、《尤利西斯》也许是《神曲》以后组织最完整、思想最一贯的作品。二、《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没有更好的词句,只好这样说)的小说。它是影响是透过其他作家的作品发挥作用,所以是间接的。三、《尤利西斯》是语言方面最富独创性的作品。它不是只开辟了一条通路,而是新辟了多条通路。四、关于这一点也许会有不同的意见,但一般看法认为,它不是一部“颓废”、“不道德”或“悲观”的作品。这部巨著和本书列举的大部分巨著完全一样,以超越局部、感伤、自我辩护的强韧精神,并通过忠实的观察,为我们显示出人生的一种面貌。五、和荷马的《尤利西斯》不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非是就原作加以延伸。这本书只会对一再学习的人显示其秘密,一如贝多芬的伟大交响乐,研究愈深,愈能显现其新的财宝。看过上面这些陈述之后,我想向诸位提出3项建议:一、不妨先读《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与其后的伟大连续性作品相比,这是一部写得比较“率真”的书,其中展示了乔伊斯的自己——即书中主角斯蒂芬·迪达勒斯,和乔伊斯的都柏林市——这是他小说中最常用的背景。二、在读《尤利西斯》之前,可以先从一些杰出的评论入手。最好的短语应推爱德蒙·威尔逊(1895—1972,美国著名的评论家、作家,以文学及社会评论著称,著作包括诗、小说与戏剧)的作品,而最优秀的长篇...
  • tonight
    2013-10-26
    托尔斯泰和狄更斯大概可说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两位作家,而狄更斯的作品读来也许更有趣。桑塔耶那批评狄更斯对宗教、科学、政治与艺术有感症,却在结论中说:狄更斯是“人类无与伦比的友人”。这句评语非常正确。由于狄更斯博得极广的读者群,近年来,他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评价,被认为是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作家,而不只是受宠的家庭装饰。陀思妥耶夫斯基拥有热情而又痛苦的想象力,狄更斯亦然。
  • tonight
    2013-10-26
    享受莎士比亚有如征服珠穆朗玛峰。不过,开始攀登的起点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先去除对莎士比亚的一些误解。对开莎士比亚的全集,与其去研究讨论,不如去读,最好一读再读。不过,这样也只能见到这位包罗万象的艺术家极窄的一面。许多学者把终身奉献给莎士比亚,也丝毫不悔。要欣赏完全的莎士比亚著作,以每人平均寿命70年而言,至少要花费整整6个月的时间。很少人有这样的好奇心。虽然每位学者专家对莎士比亚杰作的意见不同,但在他一生所写的37篇戏剧中,至少下面12篇应该终身常置手边,随时重读,不可只读一遍:《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亨利四世》(上、下)、《脱爱勒斯与克莱西达》、《恶有恶报》、《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丽奥派屈拉》、《奥赛罗》、《暴风雨》。
  • tonight
    2013-10-26
    《沉思录》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全是马可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当时流行的斯多噶哲学正是马库斯的哲学信念。这种信念希腊奴隶(后来被释放)埃披克提忒提出的两大教条——“忍耐”与“禁欲”大致可以包括斯多噶哲学的全部伦理内容,虽然经过多次修正。斯多噶哲学主要是教人应该沉静地接受一切境遇,并且假定自己是慈悲的。人类的全部义务是寻找适合此一理想的生活,然后加以实践。这种哲学信念强调心灵的静谧,对朋友的奉献以及世界主义的社会意识。所谓的世界主义的社会意识可说是基督教“世人皆兄弟”的先驱。斯多噶哲学的标语是义务、沉着与意念。偏向清教、禁欲与寂静主义,有时甚至是逃避的。它非常适合于当时问题重重的混乱时代,并且将近两千年以来,影响远未消失。甚至时间、空间都相距极遥远的人物——如梭罗,也深受其沾濡。这正是《沉思录》中最引动我们的地方。这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我们好像在听着一个俘虏的自白,他被崇高的美德所俘。马可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完美的人,对斯多噶理想拥有不移的信心,不为热情所动,生性宽大(并非为了权谋而故示宽大),对于幸与不幸都极其冷漠。《沉思录》全书洋溢着深沉的忧郁,书中最悲痛的一句话是“在宫廷中,大概也能过着善良的生活。”
  • 千船
    2016-07-26
    “我会这样写自己的墓志铭:我与世界有爱,有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