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本质
最新书摘:
-
看不见的城市2021-12-20对于20世纪中叶的读者而言,要想就叙事传统获取恰如其分的判断,就不得不首先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即我们必须设法避免将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当作顶礼膜拜的对象。
-
心地2020-02-17无论是哪一种文化,其历史观与现实观均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存在一种永恒的、超越历史影响的宗教时间,那么也就不会存在凌驾于实际生活之上的现实。仪式的功能在于介入历史性时间,使之与宗教时间实现同步化。只要它通过自身的媒介作用使人类行为获得意义,进而通过在人与神之间、现实与神话之间建立起认同关系以实现对历史的超越,那么,它就会与经验性现实及历史性时间保持着联系。人类的最强烈趋向并非去摧毁经验性世界,而是将其转化为神话性世界,在现实生活中重获伊甸园,并一劳永逸地实现神话性现实与经验性现实之间的同步性。
-
心地2020-02-16就我们一直在讨论的宗教神话而言,其整体叙事模式既包括至善状态的丧失——对应于仪式中的禁欲和净化,也包括新的理想状态的获得——对应于仪式中的生机和欢庆。这种失去至善状态的模式或堕落模式,乃对应于戏剧中的悲剧模式;而那种获得新的理想状态的模式或兴起模式,则对应于戏剧中的喜剧模式。不过,我们可以对演化自希腊戏剧的悲剧及喜剧形式与叙事神话中那种广义的堕落一兴起模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区分。喜剧和悲剧在希腊的演化均背离了宗教神话而趋向于使其自身形式达到一种文学上的尽善尽美。
-
草籽2019-08-27叙事艺术家们向来都面临着一个巨大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悲剧问题:如何在呈现人物时既使之足够粗鄙,以展示其“自命不凡”(hybris)和“性格缺陷”(hamartia),同时又使之足够敏锐,以达至其终极发现和自我认识。由于戏剧中的事件快速发生于我们的眼前,所以,人物会突然从傻子或鄙俗者或受骗者的状态转切到觉醒状态或是悲剧中,那种“即是终结”(is all)的“成熟”(ripeness)状态或“随时准备着”(readiness,此英文三词来自《李尔王》Ripeness is all和《哈姆雷特》the readiness is all)的状态。这种突发式转切在戏剧中并不会造成前后一致方面的问题,但对于更具连贯性的书面叙事形式来说,这个问题却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当主人公分裂为简单、刻板的行动者和复杂、敏锐的情节参与者时,小说家们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
草籽2019-08-26不仅每个片段或事件拥有其开端、中间和结尾,而且每个段落和每个句子亦是如此。正是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而不是在我们一直所讨论的宽泛领域,个体成就方可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
-
草籽2019-08-26在《摹仿论》中......奥尔巴赫使我们意识到:伟大的现实主义叙事把针对个人的悲剧性关注与针对社会的喜剧性关注结合起来,以使得其创造的现实再现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状况,同时也能够在不顾及社会等级地位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个体人物的悲剧性及问题化关注。......伟大的严肃小说之所以能够表现出问题化品性,在相当程度上乃是因为小说家力求将个体化人物置于典型情境之中,或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将悲剧人物置于喜剧化情境当中。这种现象在戏剧中的出现要早于小说。莎士比亚作为人物创造者的伟大天赋之一便在于,他有能力赋予典型模式以个性化。
-
草籽2019-08-26既然情节作为悲剧的主导“灵魂”在相当程度上保持恒定,那么悲剧作家们便只能借助于创造极具张力的人物个体,以赋予情节所要求但却未必提供的行为动机。另一方面,喜剧作家则以那些复制于当下生活的人物形象为基础,转向准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喜剧形式的“尽善尽美”在于将当下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泛化人物,与那种基于错综关系及终成眷属的灵活情节相结合。......悲剧形式的“尽善尽美”则在于对具体人物和情节加以发掘或改编,以使之契合于那种由自负、缺陷、沦落和领悟所构成的极为严格的模式,这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所发现并确立的理想悲剧模式。
-
Karl2019-03-25在早期的书写时代,吟唱诗人和抄写员比肩共存。类似的,我们今天的书籍、电影和戏剧似乎也实现的和平共处。然而,书籍和戏剧不过是羔羊而已,与之相伴的却是一头初露锋芒的幼狮。
-
Karl2019-03-25在《摹仿论》那部伟大的著作当中,其中最不可撼动、最具价值的部分乃是在于奥尔巴赫使我们认识到:伟大的现实主义叙事把针对个人的悲剧性关注与与针对社会的戏剧性关注结合起来,以使得其创造的现实再现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状况,同时也能够在不顾及社会等级地位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个体人物的悲剧性及问题化关注。
-
Mr非想非非想2018-01-05在叙事艺术中,例释之所以有别于再现,乃是因为它并不寻求复制现实,而是意在呈现那些经过筛选的诸现实层面,这些要素的意义并非来自于历史性、心理性或社会性真实,而是来自于伦理性及形而上的真实。
-
dolores2023-11-24电影从其形式来看,基本上是叙事性的而非戏剧性的。如果这种说法尚难以一目了然,那我们不妨指出,电影之所以是一种叙事形式而并非戏剧形式,乃是因为它没有直接、不带叙述地对故事加以呈现,相反它总是借助于一个受到操控的视角,即摄影机镜头。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它可以使焦点变得锐化或是模糊,既可近摄亦可拉远;它可以给予影像以色彩和明暗,而且还可利用与之同步的音频——一方面提供片中人物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提供持续的言语评述、音乐、噪音或无声。要理解放映机的视角如何将电影同舞台戏剧区分开来,读者只需想想现场观看足球或棒球比赛与观看电视转播之间的差异。在体育场中,观众对展现于眼前的整体事件作出回应。他的眼睛可以随意选择观察对象,凡是事件中引发视觉关注的方面均不放过。然而,由电视转播的比赛却是通过摄影机镜头来观看的,它包括远景和特写、解说员的口头评述,以及录影带重放所产生的时间错位和视角切换。当然,体育不是艺术,但对于我们来说,它到底该被看作戏剧还是叙事,则要取决于我们是直接观看,还是通过一种视角化的媒介来加以过滤。
-
草籽2019-08-26人类在尘世之中构建理想社会,作为一种可能性,乃存在于前基督教时期,它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在基督教世界中,它便不可避免地会与基督教的“上帝之城”发生冲突抑或是产生融合。这种认为在尘世间有可能缔造出“理想之城”的观念,......对一切自由、进步的思想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之所以会产生敌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两者对这一关键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将叙事作品投射到未来社会是一种及其大胆的观念,而且也是西方文学所发掘并利用的最新叙事可能性之一。......自从线性时间观念得以演化之日起,自从新耶路撒冷被确立为人类生存的未来疆界而与创世说中的历史疆界比肩而存,这种新的叙事可能便出现了。
-
Mr非想非非想2018-01-05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再现性( representational)的,也可能是例释性( illustrative)的。正如某些绘画或雕塑作品中的意象那样,一则叙事中所包含的意象可能会让我们立刻想到,它们是试图去复制现实;或者,它们也可能如某些类型的视觉艺术那样,仅仅会提醒我们去关注现实中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就现实世界向我们传达一种完整可信的印象。对于那种旨在复制现实的艺术ー一文学也好,造型也罢,我们将用“再现”这个词的不同词性形态来指示。而对于那种仅仅暗示某一现实层面的艺术类型,我们则以“例释”这个词来指示。在艺术中,例释性类型是程式化、规约化的,其高度依赖艺术传统与常规,就像大多数东方绘画和雕塑那样,而再现性类型则不断寻求用重塑性和革新化方式去把握现实,对艺术常规作为现实复制手段的有效性进行经验性审核。例释性类型是象征性的;而再现性类型则是摹仿性的。在视觉艺术中,例释性艺术所涵盖的范围处于两极之间:它近则可以是几乎纯粹的意义一一如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而远则可以是几乎纯粹的偷悦一一如非再现性设计。其着眼点在目的,而不在方式。但是,再现性类型则着眼于复制现实的方式,并随着新的观察方法或新的艺术化复制方法的创造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