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引诱(大家读大家)
最新书摘:
-
墙里秋千2021-01-01回避隐喻性解读的这种基本倾向(几种有限的文类例外)是与中国传统中读者对大多数《诗经》之类的作品的非构理解相关的。诗被认为是诗人对真实遭遇的具体时刻和环境的描写。而在西方则正相反,可能是由于某种真实的体验引发雪写了《西风颂》,但在现代西方文学解读模式中,却基本上不涉及这种真实感受的特殊性。每一个读者都明白,雪菜自己也明白,诗人有权对自己的经验加以改变和抽象,无论一首诗原本所基于的经验如何,诗的正文总是被视为一种虚构,其含义总是隐喻性的而不是。
-
墙里秋千2021-01-01一个李商隐,在浪漫话语的参与者面前把自己呈现为浪漫情人的形象;另一个李商隐,在对于提携后进感兴趣的男性读者群体面前把自己呈现为一个年轻才子、再世李贺的形象。这两个李商隐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微妙而有趣的。这个问题涉及李商隐的预期读者。李商隐显然对柳枝的反应采取接受的态度;如果洛阳的显宦看到他的诗之后欣喜美,视之为李贺再世,大概李商隐也不会不快的。这两种反应不是不同的解读,而是在不同语境里面、带有不同意义的相似解读。作者的意向是相当多元的东西。我们可以设想,诗人对吸引柳枝这样的读者和对吸引洛阳的显宦应该同样感到快意。如果我们通读李商隐全集,会发现艳情有时是政治关系的象征,有时就是艳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从断定。提到作者意旨的问题,其实是谈到预期读者以及他们的兴趣和参照系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这里,如果我们把《燕台》乃诗人对自身经验的个人性表达这一解读暂时搁置一边,我们会发现艳情与政治确可以合而为一。不管目的是浪漫爱情还是升迁,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愿意以才华的展现作为诱惑的手段。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奇异的矛盾:一方面是诗人的匠心刻画,明显的艺术铁腕的控制,以及形式上的严谨结构;另一方面,是对激情之迷乱、无助所作的描写和再现。这一矛盾永远不可以解决,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两种相反的倾向实际上是互补的
-
路遥知玛丽2020-04-03李贺即是这样一位难解的诗人,他的作品可能并不是以其神话色彩或离奇的想象引起人们的兴味(如果是这些,卢全可与之相比),它的迷人魅力在于,它能诱导读者趋于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察方式。《四月》是他十三首写月令诗(包括一个闰月)中的一首。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依微香雨青氛氲,膩叶蟠花照曲门。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堕红残萼暗参差。《四月》全诗所写的不是一种统一的感觉体验,它只是一种描述,而且是一种不清晰的描述。但如果有意识地在读者和所见之间建立联系,这首诗则提供了一种与四月的落花及其消逝相适应的奇异经验。
-
路遥知玛丽2020-03-31王维关注时间的另一方面,是他对生活变化的关注,这通常是抛弃名利、增加自由的过程的一部分。与大多数诗人相比,王维更多地把自己和别人的生活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早年开始,他已经预料晚年将日益增加理智和宗教信仰,并抛弃世俗的束缚;而诗人果然实现了对自己的预言。前引诗的开头表明了诗人早年意旨的变化,这种变化反复出现于王维的诗篇中:晩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浩然出东林,发我遺世意。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王维已经在别人的生活中看见了相似的过程。青春流逝、头发变白的悲叹,极少出现于王维的诗中。对于他来说,老年是一个预想的境界,他在个人诗中为逐渐接近它的每一个阶段而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