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内容简介: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系列讲座采用 “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这个反思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把全球美术看做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即独立又互动的地区性美术传统,每个地区传统都对人类美术的整体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二是这些地区性的贡献是不同的,正因如此才造成了人类美术的无比丰富。

讲座的核心问题因此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对这个问题的注视点不一定一样,回答也不必相同。本系列讲座的关注点是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类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其它地区美术传统中可能也存在,但不具有在中国美术中的持续性和深刻性。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 “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著作的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极富创见,对理解中国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具启发性。

他的第一部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15168.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一八
    01-16
    开篇即选了一件伪作当插图。所谓全球景观,其实是谈中国古美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独创性,于是避而不谈中国与其它地区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以及不同文明来源的共同艺术特质(如果有的话),简直反全球史观。第一个主题,我不赞同礼器具有“纪念碑性”的说法:礼器与纪念碑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有明确的限定范围(特定人群的祭祀场合或封闭的墓葬环境)、而不是全然公开的,它的权力特征也支持这一逻辑,相反纪念碑即使在建造时只为一部分人认同,它之所以被建造出来也是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同。第二个主题,我始终认为墓葬应当作为文化史或社会史的研究对象而不是美术史。将壁画等元素放在整个墓葬中去理解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一种研究方法,但不能因此将研究对象扩大化为整个墓葬、甚至包括葬制。第三个主题说是讲手卷,其实基本是叙事画传统。随意性太大
  • 卡诺
    09-27
    南京。总疑心“景观”是“view”译错了,应该是“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古代艺术”。
  • 安提戈涅
    08-22
    巫鸿在四个问题里涉及到让人眼亮的提法,可以说都是基于西方视角的或者西方学术传统,比如媒介-空间与手卷的关系,中国艺术非写实与反再现的特点、山水画中微缩的主体呈现,等等。想起了看《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里,中文诗歌一遇到西文的翻译,就会被莫名地创造出一个写诗的、呈现的主体之我来,而在中文原作中,本来是无我的。所以,巫鸿对山水画中的主体、手持画卷中的个人性的考察,实际上也是一种基于西方视角的创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