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意义

寻觅意义
内容简介: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2022作品

“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编辑推荐

☆全网爆火的复旦大学哲学王子

王德峰教授被复旦学子亲切地称呼为“哲学王子”,独树一帜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和网友的喜爱。

☆写给大众的人文讲义合集,亲笔校订

王德峰教授亲笔校订,包含《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哲学与大学精神》等颇具影响力的名篇。

☆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除了成功和挣钱,人生还有其他意义吗?

在这《寻觅意义》中,王德峰与你畅谈读书、教育、哲学、理想、古典音乐,带你重新梳理当下的生活处境与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标尺:“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当我们把时代的意义标尺真正地领到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形成我们的生命理想。”

◎内容简介

没有意义,我们将无法生活。但是,我们对于我们日常的意义的基础从未追问过。倘若我们追问今天的成功人士、当代英雄,追问他们的成功的究竟意义,他们的回答将始终只是“成功即意义”,“成功就是我的生命价值的实现”。

我们背负小小的行囊,走在这时代的荒野上,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我们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却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付出我们的辛劳。尽管这些意义在这个时代的标尺上没有位置,但它们真实。我们在这些虽不起眼,却又真诚的努力中获得我们真实的愉悦。

不必害怕精神上的流浪,在这种流浪中,我们也许真的会发现绿洲。当宏大叙事已经解体的今天,叙事并没有停止,而是化为了一些小叙事。在无数的小叙事中,我们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要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说:“背上一个小小的行囊,去做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情。”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被学生誉为“哲学王子”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2年起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任编辑

1987年重回复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8年获博士学位

2021年从复旦哲学系退休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寻觅意义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19821.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慕容复
    10-27
    小时候一直处于中二状态时,十分不理解成年人怎么好像一点儿都没热血?自己长大后绝对不会成为那样无趣的中年人!直到很多年后有一天我听了哲学王子的讲座,我一下子懂了当年父辈看我的那个眼神。
  • 德川咪咪
    10-30
    许多同学的哲学启蒙之旅就是在复旦3108或五教演讲大厅开启的,我也不例外。十年前听课的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我仍然记得一句话:“人类有一个独属的特征,就是既有对有限性的追求,又有对无限性的追求。哲学就是试图去回答无限性的那些问题。”何为无限性?就是在现实的种种欲望之外,人始终存在着追寻存在之外的、生命意义的冲动。《寻觅意义》就是一部阐述生命意义的书,语言浅显直白,即使对哲学毫无认知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虽说哲学源于西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所开启的西哲史也是一部认知论的历史。但老师本人却是性灵派,真正钟爱的是国学,这使得他的哲学从枯燥专深的知识论中挣脱出来,回归到指引和启发人们生命价值的初衷上。
  • 素女子
    11-10
    200来页的书,花一两个小时读完,体验感通透,然后要用上很长的时间来反复思考和体会。大多是讲座内容,为大学生而讲,而这些讲座内容,也恰恰是我们或者很多人,人生里缺失的课。什么课?就是你谈来云淡风轻,甚至觉得矫情,但如果你能听上一听,那便是生命里最应该去做,且最真的东西,但,恰恰又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和现实,形成着巨大的对抗,所以听来似乎又很难。我们望而却步在此,却也因此丢失了通往通达自己的路。
最新书摘: 更多
  • decca
    2013-05-10
    那么,虚无是怎么给予我们的?在情感中给予我们,在忧虑和不安中给予我们。忧虑和不安是最本质的情感,因为它是对虚无的领会。领会不是认识,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是最明白的,西方哲学要晚到海德格尔才清楚。在对虚无的领会中,我们才把握到存在。把握存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时间。时间之流就在我们对存在的把握中被开启了。时间是通过情感进入我们内心的。海德格尔的著作就叫《存在与时间》。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哲学中最难的问题。在本质性的情感中,我们把握存在,时间才被开启了。只是在自然科学中发展,时间才成了一种外在的尺度,用来度量自然界的变化,那叫“物理时间”。物理时间的概念,其实是从本真的时间概念中派生出来的。本真的时间,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它源自我们对存在的领会。时间之流被开启,人就发现了自身,发现自己是人。人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者,他领会“存在”本身。而这件事一开始就是艺术。艺术在时间之流中抓住了存在,凝结了存在,于是,它作为作品永远的在那里。语言也是这样形成的,语言是对存在的领会之凝结。艺术和语言、劳动一样古老。然而,我们当代人类的心灵丧失了发现真理的力量。我们只是寻找逻辑上的真理,也就是寻求“正确性”。逻辑的真理和体验的真理,哪一个更根本?逻辑的真理其实是对体验的真理的重新表达而已,给体验的真理以一个形式化的表达。在体验的真理中我们才做成一个世界,使世界成为可能,使它呈现给我们。我之所以要谈这一番哲学上的话,是因为我总是想,倘若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希望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就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拥有发现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逻辑的推论,而是来自伟大的想象和体验。
  • LZQ
    2012-06-19
    在当代状况的每个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这个人生本应是她自己的人生,但他觉得自己是自己的人生的局外人。他的人生道路不是由他对人生的理想所安排的,他的生活是被一种外部的强大的异己力量所安排的。
  • decca
    2013-06-09
    艺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状况之中,就其本应承当的使命而言,处于一个非常孤独的地位,它岌岌可危,这是黑格尔曾经预言过的艺术的衰亡,不幸言中。海德格尔则提出了追问,追问我们大家:艺术在今天会不会始终只是一种文化的伴随现象,从而不能进入我们的命运之中,成为真理在其中原始的发生的过程?我们正在越来越远离艺术的真谛,远离艺术与人生的真实关系,远离艺术与人类的关系,我们远离这一切。我们用艺术娱乐,用艺术为资本增殖服务,我们把对艺术的商业运作看成是艺术活动本应追求的目标。对于当代文明根基上病症的诊治,应从哪里入手?我们可以看一看马克思的回答:扬弃资本,推翻资本的统治。这当然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这本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要以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指在城市的街道里流血打仗。无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感性基础中的革命。无产阶级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是工人而伟大,而是作为未来时代的新的社会原则的发现者而伟大。无产阶级最有可能发现未来社会的原则,因为它一无所有。资本对它来说,只是一种统治的力量,而不是生活的幸福的源泉。在这个世界中,异化的人不仅是无产阶级,企业家们也异化。所以,企业家们是否能够在经营资本之余,也到艺术领域中走一遭呢?如果能走一遭,肯定对他们有好处。对他们个人有好处,对他们将来自觉的放弃资本统治也有好处。艺术在今天若能重新焕发它的生命,他就具有一种世界历史的使命。我们还能寄希望于哲学的革命,来引导世界走出一个新的天地吗?不得而知。传统的哲学正在终结。未来的哲学是怎样的?我们不知道,海德格尔不知道,马克思也不知道。中国思想倒是大有希望!因为中国的哲学对待世界的态度是艺术的态度,即感性的态度。“美学”这个词,即aesthetics,本义就是“感性学”。马克思所期待的世界转世,也即资本世界的彻底解体,是一场感性基础的革命。感性基础的革命实际上是心灵的革命,是感性的“心”之生成,而这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