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之颂

疑之颂
内容简介:

人类今天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在互动交流中繁衍生息。然而,这样的生存境况并非没有张力存在。对于一些道德的争议问题,当人们强烈坚持适相对垒的观点时,该如何处置?当面临攻击性的基要主义的挑战时,文化如何维持其和谐性?作为个体以及作为整个社会构成的我们,如何在道德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达到理想的平衡?根据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和安东·泽德瓦尔德,答案在于——怀疑。

《疑之颂》所言的“怀疑”并非是使人麻痹、因被形形色色的选择所惶惑变得毫无决断能力的相对主义的那种,而是指对“怀疑”的善巧运用。此种“怀疑”所持的“中间立场”,使人们能够以坚定的道德认信勇敢前进,而不至陷入狂热分子的诱惑之中。通过对宗教史上怀疑精神的追溯,《疑之颂》阐释了为什么真理乃至宗教信仰也需要“怀疑”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以及民主自由时代下怀疑和道德之间的深刻关联。

评价:

一本具有丰富实践智慧的书。其作者对于统治当代生活的各种心智动力有着深刻的洞见,说清了很少有人能够言明的问题。教育和宗教界的领导者尤其需要阅读《疑之颂》。它鲜明勾勒出能够同时包纳普通生存感受和本质性信仰的一种理智上负责任的方式。

—— 达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 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自1981年起任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和神学教授,1985年任该校文化、宗教和社会事务研究所所长至今。早年与德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卢克曼合作的《社会实体的建构》,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领域继舒茨以来的里程碑式著作。1992年,因其对文化研究的杰出贡献,被奥地利政府授予“斯宾伯奖”(Manès Sperber Prize),并被罗耀拉大学、圣母大学、日内瓦大学、慕尼黑大学等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涉猎的领域极为广泛,除宗教外,在世俗化、多元性、“全球化的多样性”等方面也多有论著,在西方人文社科界引起了持久的关注和影响。主要著作有《漂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中的意识变迁》、《现代化与家庭制度》、《人生各阶段分析》、《神圣的帷幕》 、《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资本主义革命》、《亨廷顿&伯格看全球化...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疑之颂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22837.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romeobleu
    05-28
    浅白易读,就是对怀疑的解释还不够深刻。居然说数学真理是理性人不会怀疑的。
  • Toddler
    04-18
    作者的学识可以给五星,智慧却只能给三星。书中对问题的澄清和展示非常好,但提供的解决之道毫无新意,某些地方给人力不能及之感,比如试图为道德提供确定性的段落。
  • 一粒麦子
    06-11
    簡單明晰,但切入點重要,視角有啟迪性。
最新书摘: 更多
  • 不忍池
    2015-05-23
    在20 世纪的黎明时分即将来临之际,尼采曾以饱I含激情的绝对语调宣布上帝之死。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预言似乎并不合理。在宇宙现实中,上帝是否存在是另一个问题。并且,经验科学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上帝不能成为实验的对象。但是今天,在经验可以通达的人类生活的实存领域,却的的确确存在着大量的神灵,它们彼此竞争,以吸引人们的专注和忠诚。尼采曾认为,他站在一个无神论世纪的起点。现在看来, 21 世纪反倒是被打上了多神论的烙印,恰似许多古老的神灵携着仇恨卷土重来。借以摧毁宗教的工具当然是理性。在理性的冷峻光芒照耀下,宗教的种种虚幻将会隐退。……在20 世纪发展出来的宗教社会学领域,把现代性和宗教的式微相关联的,以"世俗化理论"而著称。这→理论主张:现代性,同时因为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现代制度对宗教信仰的社会基础的削弱,必然会导致世俗化的出现(被理解为宗教在社会以及个体头脑中的渐次衰落)
  • 不忍池
    2015-05-23
    在真正的多元性条件下所发生的东西,可以被归入到知识社会学所使用的一个范畴之下——"认知污染"(cognitive contamination) 。这建立在对一个基本的人类特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如果互相交谈,时间长了,就会开始影响彼此的思考。当这类"污染"出现时,人们发现,将其他人的信仰和价值归结为堕落、疯狂或邪恶会越来越难。虽然很慢但最终肯定会不得不承认:或许这些挺有道理。这么想时,以往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关于现实的看法就变得动摇起来。
  • 不忍池
    2015-05-23
    人类的每一个社会(包括可能的新石器时代社会)在允许给它的成员一些选择机会的同时,其他的选择机会则被具有理所当然性的行动程序预先规制。其中,盖伦把选择机会被允许的生活领域称为"前台"( foreground) ,选择机会被预先规制的领域称为"后台"( background) 。在盖伦的辞典中,一个社会具有理所当然性的行为程序被称作"制度" ( institution) 。强势的制度运作起来犹如本能-一个体自动地遵循制度程序,不需要停顿下来反思。正如一个没有"后台"的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同样的道理,没有制度(依此所定义的) ,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继续存在。但是,制度性程序的范围随着社会的不同而变化,"前台"和"后台"的相关大小也如此。当某些东西从"前台"移到"后台"时,我们可以谈论"制度化" ( institutionalization) ,相反的过程则可称之为"去制度化" ( deinstÏtutionalization) 。现代性趋向于去制度化。值得注意的是,盖伦也把后一过程称为"主观化" (subjectivization )。以往无需思索、依靠制度性程序去行动就可以生活的地方,在今天,个体却得依靠他或她的主观智能加以检视:我要相信什么?我如何行动?我究竟是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