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转红轮

倒转红轮
内容简介:

《倒转红轮》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主要观点有:

为什么革命不可轻言——

统治阶级对知识阶层的打压和禁令,使思想蒙难者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光环与荣耀,进一步促使失业的“愤青”对激进主义产生更大的兴趣,促成了社会上的“革命党”崇拜。沙皇处于维护自己利益和惧怕革命,对革命者进行严酷镇压,这种举动加速了革命情绪和行动的高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紧张对立的恶性循环。

路标是一部强调“个性自由”的书——

不论是雅各宾党人的“公安委员会”,还是“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以单纯与激进为解决前提的方法——往往最终势必导致压迫、流血与崩溃,砍掉旧暴君的脑袋,就会引出新暴君与新奴役,革命成功以后,把计划与紧身衣强加在民众身上,也会令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知识界的保守思潮——

改革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革命的替代物。“改革引起革命”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不少俄国学者认为没有斯托雷平改革就没有2月“雪崩”,俄国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导致社会情绪激愤然后再转变为剧烈的政治革命,成为一种特殊的“斯托雷平现象”,这不无道理。因此要使改革真正取代革命,这场改革应当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公平的。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倒转红轮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25511.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timeregister
    12-31
    虽然作者在自序中坦承本书存在粗糙和拖沓,但这种坦诚不应作为辩解的理由。自己知道存在如此明显的问题,却不下功夫去改进,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读者不负责任。700页的书,完全可以更加精炼,结构可以更加完善。如果不同章节之间有重复内容还情有可原的话,在同一章节内部也存在明显重复,简直就是不可原谅了。一本书如果在整体上做不到有机统一,至少应该在某一部分做到有机统一吧(像茅盾论述水浒的结构形式一样)。可惜本书之粗糙程度连这个要求都做不到。基于此,给3颗星。
  • 战斗时代
    05-01
    在国内来说,也写的不错了。问题留待更有钱和资料的下一代吧。
最新书摘: 更多
  • 不觉晓
    2012-09-27
    众所周知,“激进主义”便意味着摒弃渐进改革,反对妥协让步,强调与过去“决裂”,对现存秩序和现存社会制度持强烈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最常见的就是以革命暴力方式彻底颠覆旧的国家体制而重建一个新社会。俄国激进主义(Радикализм)在19世纪60年代涌起,那时思想界认为俄国文化已经和统治阶级话语霸权绑在一起,只能以批判否定作为武器,于是激进地提出“不要调和!”“不要改革!”,在社会领域里要坚持“斧头”原则。随后在俄国兴起了一股平民阶层扫荡一切的“旋风效应”,他们相信,只要激进地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再以理性规划社会生活,人类就会有一种“空前灿烂、基础全新而且坚不可摧”的美妙生活。被称为“一元论先驱”的皮萨列夫(1840-1868)就说过:“能打碎的就打碎,经得起打碎的就是好的,打碎了的则是一堆废物,不管怎样要大打一场,这不会有害处,也不可能有害处。”别林斯基则说:“否定就是我的上帝!”激进主义导致了俄国知识界的大分裂,催生了民粹主义,此后它“又换了一种形式进入到列宁主义中来”。列宁直接把皮萨列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罗留波夫奉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托洛茨基承认:“我们的先辈没有注重创造……可使我们的革命变得温和一些的民主条件”,于是新俄国、新生活就在痛苦、磨难和血腥中诞生了。在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苏联模式最后在国家主导的快速追赶潮流中断送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反思“激进主义”成为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比如撰写《俄罗斯文化史》的格奥尔吉耶娃就认为:“革命解放运动所固有的这种极端主义思想,是俄罗斯整个民主运动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
  • 晚睡猫
    2015-03-16
    如今英语中的“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源于俄语,但在俄语中该词的本意与英语有所不同。按别尔嘉耶夫的说法,“知识分子”就是那种未必具有高深专业知识、但却坚持思想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一群人。……这些说法都表明俄国所谓的知识分子原来并不包括工程师之类的技术专家,它几乎就是指今天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而言。
  • TaoTaoLi
    2012-11-25
    索尔仁尼琴:"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人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