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日本建筑史

图说日本建筑史
内容简介:

《图说日本建筑史》是由藤井惠介(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与玉井哲雄(生活史研究所研究部长)合作编著的。说及日本建筑史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有两种:即建筑样式论和建筑类型论。前者是以建筑形制的形成、意匠和技术为研究对象,即弄清建造等建筑行为的研究;后者指解读建筑的存在理由、根据及其形态,即弄清建筑与社会关联的研究。研究对象有建筑遗构、文献史料、建筑技法书、建筑图纸(指图)以及绘有各种仪式和活动的“行事图”。就研究方法而言,“关野贞按建筑种类记述建筑形态的变迁,我们将之称为样式史,太田在样式史的基础上,以结构的发展史记述日本建筑史,尤其在住宅方面记述了建筑功能的变迁历史。”也就是建筑样式论的代表。而《图说日本建筑史》则“更多地包含了社会学史方面的观点。20世纪后半叶,在日本掀起了社会史学的热潮,建筑史学界亦然,大家都努力地在阐述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也即建筑类型论的代表。

事实上,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物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也是变迁的时代的忠实叙述者。这些留存至今的标志性建筑跨越了时空,通过风格各异的建筑形态的展现,构成了民族的文化的社会的固态的历史。作者通过对这些留存的标志性的建筑的社会学史方面的解读,于是,就有了藤井与玉井版的建筑史的出现。也即根据建筑“是如何被使用的”去思考建筑的实际社会状态,用藤井惠介先生的话就是:“寺院和住宅的功能不一样,因而即便在同样时代使用同样技术,自然会产生形状迥然不同的建筑。而且,新方法需要新形式和新技术;相反,新技术会产生新形式,引导新方法,这也是及其自然的。”为此,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的图片与文字描述,去勾勒日本建筑的社会历史以及样式技术发展的全程图景,以期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触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来的建筑的社会功能、建筑形状与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变化。

原作《建築の歴史》中的图片有230余幅,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建筑构件或者是示意图,是由原书作者绘制的;第二类是历史资料,包括历史上的建筑图片与建筑绘画;第三类是照片,是由具体的摄影者提供的现地所拍摄的建筑照片。在图片置换时牵涉到版权的,主要为第二类的历史资料与第三类的照片,所涉及的图片约有180余张。前者需要去图书馆、档案馆复印,而后者甚至要去现地进行拍摄。

深感幸运的是,就在翻译及图片置换的期间,正逢译者蔡敦达老师出任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于是,就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操作的余地。在建筑的历史图片与绘画方面,充分地利用了日文研、立命馆、京都大学等图书馆的馆藏资料,扫描并更替了其中的150余张图片;而在涉及现地拍摄的建筑照片中,蔡老师或是利用版权期之外的建筑照片来取代,或是利用假期自行前往拍摄,进而更换了30余幅现地照片。就这样前后历时有6个月的时间,最终完成183幅图片的整合与更换。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图说日本建筑史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25861.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张大水
    11-15
    在飞东京的飞机上看完整本,这本作为石森章太郎的漫画日本史的考证解说文而成的建筑史书,已经比国内所谓的很多建筑史书强了。感觉日本古建筑有三个高光时刻,一是法隆寺烧毁后重建(古世),二是东大寺烧会重建(中世),三是从寝殿造向书院造的转型(近世)。或许东大寺是最后一个唐风大气美学的爆发,虽然后来的五山十刹也受宋的影响,但书院造的出现也代表日本建筑慢慢摆脱了中国建筑的影响。日本建筑的不对称性和横向性在后期也慢慢彰显。“叠”之于“间”,“町”之于“坊”,这是日中建筑的区别。千利休的茶亭为后代日本建筑的提供了哲思,所谓与宇宙交流的空间,对黑川等都算有影响,中国其实也有很多关于建筑的哲学家,比如白居易,柳宗元,石涛等,可惜一是无建筑存世,二是脉络没有延续下来。
  • Déjà-vu
    07-20
    配图再多点更好 可惜东西方传统在日本建筑营造上碰撞出的火花 没有同样和谐的出现在中国的近代建筑上
  • 肥鼠叔
    04-10
    工具书,对各世代日本建筑的分类讲解,但从理解角度还是需要对日本历史有深入了解才能体会建筑演变的过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