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 书名: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 作者: 李杨
- 格式:PDF
- 时间:2024-06-28
- 评分:
- ISBN:9787301295311
内容简介: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解读了8部50—7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叙事的《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也有当时“地下文学”的代表《第二次握手》;从写作资源、小说结构、主体塑造等方面展示文学创作的演化,指出这些作品为何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受到读者欢迎,并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是当代文学领域运用“再解读”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众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肯定,本次精装版增加了1篇关于“新时期”工业小说的文章。
李杨,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最新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27603.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麦克默多的浮冰08-12若不做专题研究,想要了解十七年文学,就不必特意去读那些大部头的“红色经典”,有洪子诚加上这本就够了。作者对这些研究对象是有爱的,也就试图从现代性层面确立十七年文学经典合法性。并非将其视为审美作品而是当作话语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后,这些重要的时代文本,确实在形式或内容上都显露出现代性的意味。这些文本诞生于高度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而文革后对红色经典的粗暴批判和文革话语并无两样,只不过是把白变成黑。由此李杨超越性的解读就不仅深刻剖析了红色经典建构集体无意识的可怖功效,也是对以往批评话语的降维打击。(乘着巴赫金、福柯、詹姆逊、拉康……等人的超级顺风车。)也许这本书才真正引我入文学批评的大门。参考书目是宝藏。
-
从小爱科学02-17我对十七年的作品一直有种莫名的兴趣,好奇那个时代的人定胜天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这本书可以速览那个时代的经典,并有深刻的解读,当然很大一部分我是看不懂的,看懂的一小部分也不认同,不过整体上讲,我是跪着读完的。
-
俱往矣03-27选择从“文学自身”进入“历史”,而不是在“历史”或“政治环境”中讨论“文学”,并不是要从文学的“外部研究”回到以“文学性”为目标、进行形式和结构上的技术分析的“内部研究”,而是仿佛颠倒了“由外及内”的社会历史批评的“由内及外”的方式——不是研究“历史”中的“文本”,而是研究“文本”中的“历史”。关注的不是“历史”如何控制和生产“文本”的过程,而是“文本”如何“生产”“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过程。用王德威的话来说,是看小说如何提供了特定时代的人们想象“中国”和“自我”的方式。(357-358)
猜你喜欢:
-
2024-07-1810
-
2024-07-187
-
2024-07-188
-
2024-07-187
-
2024-07-1811
-
2024-07-1810
-
2024-07-1812
-
2024-0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