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想国
- 书名:柏拉图的理想国
- 作者: 阿兰·巴迪欧
- 格式:PDF
- 时间:2024-06-29
- 评分:
- ISBN:9787564917555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最新的长篇哲学著作。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巴迪欧模仿柏拉图《理想国》的对话录写作手法,将《理想国》原书中的古希腊背景换成现代社会,并将其中的智者和事件都换成现代的人物及事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古代的经典哲学,赋予了《理想国》以现代意义。
“这件事整整持续了六年。
为什么要借柏拉图做这项几乎有些偏执的工作?因为,出于一个明白无误的理由,今日我们尤其需要柏拉图:他将我们引向某个信念,即我们在世上的自我治理意味着某个通向绝对状态的入口已经向我们敞开
所以我将目光投向了《理想国》,希望发掘它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理想国》是大师的核心著作,处理的恰好是正义的问题。我依据的是一个古希腊文本,五十四年前,我已经狂热地研究过这个文本。
我首先尝试在它的语言中完全地理解它。我全情投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我和文本之间面对面的交锋。随后,当我认为完全理解了某个希腊文本片段后,我会写下我所获得的理解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只言片语。渐渐地,出现了一些更为普遍的方法:完全自由地处理参考文献;科学方面的现代化;形象的现代化;历史的跨越;始终保持真正的、高度戏剧化的对话形式。不可避免地,我自己的思想以及——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当代哲学背景一直贯穿于我对柏拉图文本的加工过程中,而且可能在我无意这样做时更是如此。
这一工作的结果就是:尽管我从来没有忘记原文,甚至连细节也不曾忘记,但我所获得的结果几乎从来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柏拉图无处不在,虽然他说的话可能没有一句得到了完全的再现。由此,我希望达到一种效果,始终接近又彻底偏离原文本。只要文本能在今日起到作用,它便能慷慨地赋予这种偏离行为以一种合法性。
归根到底,这就是文本永恒性的表现。”
阿兰•巴迪欧(1937- ),法国哲学家,被誉为黑格尔以来最具思辨性的思想家,自卢克莱修以来最具唯物主义精神的哲学家,也是目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激进知识分子。其代表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纪》、《第一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等。
译者简介:
曹丹红,女,1980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已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翻译研究和法国文学研究论文十余篇,独立或合作翻译出版了《东方之旅》、《解读杜拉斯》、《批评与临床》、《日常生活颂歌》等多部法国重要文学与社科类著作,其中与刘云虹合译的《批评与临床》(南京大学版)获得2014年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胡蝶,女,1989年10月生,江苏连云港人。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
- 上一篇: 中国后现代话语
- 下一篇: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
drunkdoggy04-19有趣。在巴丢的重写中,柏拉图的著名洞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影院,而面壁的囚徒变成了被当代大众媒体囚禁的观众。
-
Peter Cat04-14很聪明,甚至也很厉害,但恐怕是不彻底的小聪明。一度让我想要高呼,修辞即一切。
-
Hushnore04-02近年来读得最激动的书。
-
袖手人约翰2016-05-13“很对!”格老孔激动起来,“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是上层阶级的信条。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在气喘吁吁地打网球,在办公桌上做俯卧撑,在露台上练习打高尔夫,在知名的整形医生那里重塑脸部,就像弗兰肯斯坦的人造人一样。”“他们更应该学习哲学,阅读真正的书籍,背诵诗歌,复习数学。他们从前为了通过‘精英’考试,汗流浃背地学习微分方程,如今却早已把这些忘在了脑后。他们更应该去虚心认真地调查一下他们的大多数同胞过着怎样的生活。身体拜物教和健康强迫症处处都在妨碍自身融入真理——哪怕是最微小的真理。别人跟他谈哲学,他回答说‘头疼’,别人跟他谈绘画,他尽数他的伤口和突起,别人跟他谈序列音乐时,他就该滔滔不绝地描述他的腹泻和腰疼了!”
-
[已注销]2017-03-27仅仅通过流言就达到了目的。这流言日复一日,永不停歇,到处流传,以温柔之名进行恐吓,以友爱之名作出限制,创造出温馨环境,实则冷酷无情。它又被称作“言论自由”。在电视上,在剧院,在报纸上,在选举会议上,当官方知识分子高谈论阔,甚至当朋友聚会喝酒闲聊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所有人都在谴责宣言、思想、行动、战争、电影,或者为之鼓掌,而这一切都在一片混乱中进行,没有任何具有普世意义的理性原则。无论是叫骂还是鼓掌都带有一种兴奋又阴险的夸张,其间隐含一丝怒气。简直可以说,在城里的每一处,大楼那巨大的玻璃幕墙都在反弹着同一个流言,表面看起来充满冲突,实际上却充满共识。这个流言由各种意见构成,后者顽强地相互抵触,以至于没有哪一个能够占据上风,除了如下这个规定:“我有自由发表任何言论。”而正是这“任何言论”战胜了哲学家天性。流言自相矛盾,流传甚广,瓦解了一切真相。面对流言的威力,年轻男女的思想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面对流言,从学校获得的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更何况这知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年轻人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就已从匿名评论的自由漩涡中获得了它们。因此,当他们要在美丑、道德或不道德、流行或落伍的问题上作出评价时,他们难道不会像主流舆论那样做吗?他们最终也会将他们桶里的水倒入泥泞的河流中吧?这条河流由无法控制的信息和毫无根据的评价构成,英特网就是其象征。
-
[已注销]2017-03-27我们在无法触碰的河边睡下。到了半夜,一声惊雷响起,大地顿时颤动起来,所有死者都被托起并送往四面八方:他们像流星一样飞往各自的新生地。至于我,他们禁止我饮用遗忘之河里的水。
-
2024-06-193
-
2024-06-193
-
2024-06-192
-
2024-06-192
-
2024-06-192
-
2024-06-196
-
2024-06-190
-
2024-0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