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uminations

Illuminations
内容简介:
Walter Benjamin w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cultural critic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lluminations includes his views on Kafka, with whom he felt a close personal affinity; his studies on Baudelaire and Proust; and his essays on Leskov and on Brecht’s Epic Theater. Also included are his penetrating study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an enlightening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as a literary mode, and Benjamin’s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既令人绝望,又摧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暖昧的伦理学态度。暧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不是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景和一个思考空间。
下载地址:
下载Illuminations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3115.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文的
    07-30
    书名起绝了。只是启蒙点亮的一盏灯,照亮了一条人生这样一条单向街。
  • Bookworm
    09-22
    喜欢读本雅明的读者,一定喜欢他的一篇文章“Unpacking My Library”( 开箱整理我的图书)。此文便收集在这本文集里。
  • Carol
    12-29
    没有人比本雅明和我更懂卡夫卡。
最新书摘: 更多
  • 寒枝雀静
    2020-06-02
    那些政治家对进步的顽固信仰,他们对自己的"群众基础"的信心,以及他们同一部无从驾驭的国家机器的奴颜婢膝的结合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
  • Moira
    2013-06-01
    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这件事情上,从观赏者这方面考虑问题是不会带来什么收获的。谈论什么公众或起代表人物在此只能让人误入歧途,甚至连「理想的」接受者这个概念在探讨艺术时亦有害无益,因为它无非是设定了人自身的存在和本质。艺术以同样的方式设定了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存在,然而艺术作品却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从来没有哪一首诗是为它的读者而作,从来没有哪一幅画是为观赏家而画的,也没有哪首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写。那么译作是为不懂原作的人准备的么?如果是的话,这倒似乎可以说明在艺术领域里不谙原作的读者的地位有多大的分歧。再说,这似乎也是把「同样的话」再说一遍的唯一可以想见的理由。可是一步文学作品到底「说」了什么?它在同我们交流什么呢?对那些领会了作品的人,它几乎什么也没「告诉」他们。文学作品的基本特性并不是陈述事实或发布信息。然而任何执行传播功能的翻译所传播的只能是信息,也就是说,它传播的只是非本质的东西。这时拙劣译文的特征。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文学作品的实质是信息之外的东西。而即使拙劣的译者也承认,文学作品的精髓是某种深不可测的、神秘的、「诗意的」东西;翻译家若是要再现这东西,自己也必须是一个诗人。事实上,这带来了劣质翻译的另一特点,我们不妨称之为不准确地翻译非本质内容。只要译作迎合读者,这种情形就会发生。其实要是原作是为读者而写的话,它也会陷入同样的境地。可是,如果原作并不为读者而存在,我们又怎样来理解不为读者存在的译作呢?翻译是一种形式。把它理解为形式,人们就得反诸原作,因为这包含了支配翻译的法则:原作的可翻译性。问一部作品是是否可翻译是一个双重问题。它要么是问:在这部作品的全体读者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称职的译者?要么它可以更恰当地问:这部作品的本质是否将自己授予翻译,并在充分考虑到翻译这种形式的重要性之后,呼唤着译作呢?从原则上讲,第一个问题取决于偶然性,而第二个问题取决于必然性。只有...
  • 袁长庚
    2013-09-07
    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述了某人的命运,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给与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猜你喜欢:
切换繁体
繁体
切换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