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微言

宋儒微言
内容简介:

《宋儒微言》把北宋儒学复兴的实质内涵归结为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在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狭窄视野,建立了“大儒学”的概念,而且凸现了儒学的丰富内涵,促使学界对儒学的认识由内容单薄的心性之学或道德形上学转而关注其所固有的文化历史功能。 展读全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新人耳目,有新的思路,新的问题,新的看法,也有新的话语系统。与同类的著作相比较,作者的这种努力,可以说是为儒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卢国龙,男,1959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分配到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承担隋唐道教史研究任务。1988年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次年受聘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聘为副研究员,1999年聘为研究员。主要从事道教经史、思想及中国哲学史研究。已出版《道教知识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中国重玄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郭象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7年)、《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等专著及论文数十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心主任。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青年”称号,所著《道教哲学》获“胡绳青年学术优秀成果哲学奖”。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宋儒微言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32780.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寒岭
    01-19
    书是好书,没人看,可惜了
  • 折翼王
    06-19
    这书不火 一见学科范式难于突破,二见可见理学圈的人只会捡西学的形而上学来装点门面。可叹!
  • 唐皮约特。
    06-10
    等我六级考完,重新认真看一遍!
最新书摘: 更多
  • 张三
    2018-09-24
    卢国龙《宋儒微言》375页:这一段议论,大概将朱熹的意思说清楚了-蜀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所以脱节,是因为它不甄别儒家和佛道两家的根本区别。不作甄别,却用“一”与“中”等意义含糊的概念包藏儒释道三家所说的道理,那么究竟是代周孔圣人立言还是站在释老的立场上,就很含糊,面目不清。这个立场问题,在朱熹看来无疑是个原则问题,容不得游移其辞,支离其说。 显然,朱熹的字里行间,为所谓一以贯之之道预设了一个前提,即从形而上到形而下都要保持儒学的纯洁性.....然而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而多元化的,所以理学的立场和原则虽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依然不能成为理论建构的惟一准衡,正如社会历史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多种前途选择一样,推阐一以贯之之道也有多种方式和可能性,所以朱熹对于蜀学的批评,严格说来只能代表理学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独特观点,或者说只能代表理学对于所谓一以贯之之道的独特理解。 蜀学对一以贯之的理解,与理学显然有差别——这可能是蜀学之道与理学之道具有差别的思想基调,理学认为儒释道三家只能执其一,而蜀学则认为三家可以统贯为一。 377:这里面可能涉及蜀学与程朱理学的又一层差别,即在思想逻辑上,蜀学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广泛的知识到抽象的原理,而程朱理学则从一般到个别,即首先树立或者确立一个形而上的理念,然后将它贯彻到形而下的知识中。 378:“学者皆学圣人。学圣人者,不如学道。圣人之所是而吾是之,其所非而吾非之,是以貌从圣人也。以貌从圣人,名近而实非,有不察焉,故不如学道之必信。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是以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苏辙《栾城后集》卷六:《孟子解二十四章》,第953页。] 这种说法,在朱熹看来简直是奇谈怪论,“他认道与圣人做两个物事,不知道便是无躯壳底圣人,圣人便是有躯壳底道。学道便是学圣人,学圣人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