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
内容简介: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个人知识》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自认为捕捉到了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explicit)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波兰尼宣称,意会认知论的提出将导致全部传统认识论的重大格式塔转换,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认知构架。对此,我有一个不够确切的比喻:波兰尼是认识论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说弗洛伊德是发现了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活动的水下冰川,那么波兰尼则是透视了人类认知表层逻辑运转内部的隐性意会整合之地下火山。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必将造成逻辑理性的彻底翻转,这也许就是“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含义吧。

《个人知识》一书共分四篇:第一篇,认知的艺术;第二篇,缄默的层面;第三篇,个人知识的辩护;第四篇,认知与存在。全书在写作上颇具古典色彩,结构严整,逻辑解释清晰,由表层及内里,再复归于现实的统一,把作者欲创立的意会认知论烘托得如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毫无造作专怪之嫌。 波兰尼称自己的《个人知识》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历史理论”,其意思是表明自己的意会认知论已经泛化为一个能够重新勾画全部人类知识的崭新世界图景。在这《个人知识》中,波兰尼操着意会认知之剑,在思想史、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研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处处证实着缄默整合功能的隐性运行。

“个人知识”概念的提出,是针对西方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知识观提出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知识是客观、公共、普遍适用、与个人无关的;知识必须经得起经验的检验,不得超越经验,如果知识与经验相冲突,人们必须随时把这种知识抛弃。波兰尼认为,客观主义的科学观或知识观以其大规模的“现代性荒唐”,几乎统治了20世纪的科学思维,这种见解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虚假的理想。为此,他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表达了他的理想是“用多个世纪以来的批判性思维教导人们怀疑的官能把人们重新武装起来”。他强调,“要使长期以来被客观主义框架歪曲了的世界万物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

波兰尼主要从三个方面表达其“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框架。第一,知识具有个人性,是一种要求技能的行为,是一种艺术。每一项这种行为,都需要参与的人热情洋溢的个人介入。知识具有内在的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是这种美的追求,这是知识的理性内核,具有逻辑功能,是知识的一个有机和必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知识具有缄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的。“缄默知识”不可言传,靠的是师傅带徒弟这种方法来传授。第三,知识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寄托。我们从来不说不含有明确的感情性的东西,我们对事实所作的任何断言,本质上都是有求知满足感或说明别人的愿望和个人责任感这样的感情相伴随的。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891- 1976) ,是匈裔英籍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 《科学、信仰和社会》(1946年)、《自由的逻辑》(1951 年)、《个人知识- 迈向后批判哲学》(1958年)、《人的研究》 ( 1959 年)、《 超越虚无主义》(1960 年)、《默会层次》(1966年)、论文集《识知与存在》(1969年) ,《意义》(1975年)。其中《个人知识—— 迈向后批判哲学》是一部代表波兰尼哲学思想的著作,书中提出的“个人知识”理论体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被一些学者誉为是继笛卡尔、 康德以来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个人知识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48708.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zodyray
    01-05
    经过仔细比较,徐陶的这个译本词句和2000年许泽民翻译的,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高度雷同,只是间或对一些词语作了替换。尽管从译文的质量看,这个版本保持了许译的水平,但这样的“翻译”有没有必要,甚至是否道德,都是让人怀疑的。
  • 有生于无
    07-28
    波兰尼的核心思想大概是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少不了个人的参与,纯粹客观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我们一定会思考个人知识如何与客观性、普遍性相融贯,他认为个人知识与实在世界接触时知识才能获得客观性。个人的求知热情和寄托行为能促进个体领会知识的美并相信自身领会知识同时是在完成普遍性的义务,这就把个人知识和普遍性知识连接了起来。某些章节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第一编第四章技能,讲精确的科学知识需要个人化的技能来运作,这种技能是不可言传的,要依靠师徒关系来传承,操作规则不能决定技艺的实践过程。在本书中采用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焦点知觉和附属知觉,尤其是附属知觉(类似于心理学里的无意识)来说明过程的不可言传性。此外欢会神契说明人际间的默会共享;还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人的求知的根源,探讨了政治体制等等,这本书还要看几遍。
  • YAYA
    01-16
    年代感的书,表述方式现在看有些自说自话。大概精华部分慢慢成为通识、被不断引用或成为后人理论基础,作为文献了解还好,其他没多少收获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