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阿拉斯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我们了解西方当今艺术批评走向的入门书。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如此敏锐的眼光的激励下,在如此深入浅出、激奋人心的文风的带动下,我们忍不住要进入游戏,自已来看,而且是快乐地看。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书集结的六篇文字,分析风格清新,重点均落在强调“看”的重要性上。这些分析也使我们对艺术史曾经研究过的作品和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的独到之处,即体现在艺术史家对历史的把握游刃有余:他能穿越几个世纪,看到当时的艺术家真正想要展示给我们的东西。  ——Jean-Philippe Uzel,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艺术史学系教授

===========================================

内容简介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的作者达尼埃尔·阿拉斯(Daniel Arasswz)透过六则虚构的小帮事,以描述性的语言,对绘画作品中所谓可见的事实进行质疑。从委拉斯凯兹(Velazquez)到提香(Titien),从勃鲁盖尔(Bruegel)到丁托列托(Tintoret),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一系列怎样“看”作品的视觉冒险中。书中所参考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展示绘画自身的力量。我们在为作品着迷的同进,却也懂得,绘画艺术想要昭示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我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当然,这种全然否定自然还别有深意。

达尼埃尔·阿拉斯是当今最为优秀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的文生动自由,语言妙趣横生,全书在轻松的氛围下探讨绘画艺术穿越世纪传达给我们的无尽知识和想象空间。

达尼埃尔·阿拉斯,194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是当代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及意大利文艺研究者。早年就读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后曾为罗马法国学院成员,并担任法国高等学术研究及著作十分丰富,包括《细节,为了建立一部靠近绘画的历史》、《风格主义的文艺复兴》、《雷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的天神报喜图》及《安塞姆·基弗》等。

阿拉斯的研究以绘画为主,特别是意大利16世纪和17世纪的艺术作品。此外,,他也关注17世纪的荷兰画派及18世纪的法国绘画,并在晚年展开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研究。虽然阿拉斯的研究兴趣广泛,但其理解作品,但决不使所谓的“解读”蒙蔽了作品本身。阿拉斯的艺术史研究之精妙处,就在于他总是从被忽略或不易察觉的细节出发,揭露被历史和文字模糊的真相。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赴法国留学,旅居巴黎12年,早年师从世界文学大师昆德拉。1...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57539.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安提戈涅
    01-10
    饶有趣味的艺术批评。阿拉斯阐释的画作都极负盛名,以至于他不得不承认像《宫娥》这种画,自福柯的《词与物》开始,已经产生了一种近乎岩层堆叠般的阐释。所以,这本书应该着眼的,不是阿拉斯加展现出的批评想象力——固然,箱中女人和蜗牛的隐喻等批评都很精彩——而是他对阐释行为本身充满自反精神的怀疑,当阐释者反思自己的阐释行为时,理解的深度才能被纵向推进。世界是语言性的,一如贡布里希所言,绘画只能用语言而非绘画本身来解读,那么只要使用充满隐喻色彩的语言,阿拉斯拒绝阐释的努力就会落空,他仍然需要依赖最有隐喻空间的载体。在书中,我们能看到阿拉斯自省的焦虑,他会不断自嘲那些玄妙的批评术语与黑话,也会不安于层层递进的意义挖掘。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不仅仅实指书中神秘性、神圣性的不可见,也指阐释本身指向虚空的意义焦虑。
  • 匡轶歌
    05-20
    其实我觉得阿拉斯什么都看见了,就是什么都没说明白。有时三言两语就能直指要害的地方,往往兜了七八个圈。仿佛不是观点表述本身所需,而是为了满足其个人“说的快感”。整本书采用的文体,都是作者在自设语境,在假想的对话中独自递招拆招,这能不能代表真正可能会跟读者,以及“辩论者”之间产生的实际互动,还得另说。另外,艺术类书籍的出版,清晰的配图可说是底线操守。而本书配图之恶劣,令人发指。
  • 商夏
    05-18
    真是够傲慢的书名,其实欣赏艺术就像欣赏美女一样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