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在中央

地方在中央
内容简介: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如果你在1900年访问北京,都很可能会震惊于那里的同乡会所,它们数目众多,服务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官员。那么,什么是同乡会所,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并塑造北京的城市生态,又如何促进同乡关系(Native Place Ties)的发展?带着这些思考,作者审视了以下几个问题:同乡关系如何充当地方行省和政治中心间的沟通渠道;利用同乡关系,帝都的旅居者们如何团结临近行省,笼络作为整体的士人阶层;国家又如何借此维持帝都秩序,控制帝国官僚系统;与此同时,同乡关系又如何改变了都市面貌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最终,那场把大清引向覆灭的政治革新又如何重塑了以上所有功能?同乡会所常被引证为畛域观念(Particularistic)下的联系之典型,不仅是旧中国的特征,也阻碍建立在国家忠诚这一观念之上的现代国家的诞生。《地方在中央》作者却认为,地方会所通过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政治精英团体的一员,反而培育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正是这份归属感,促成了20世纪早期的改革。

秦兰珺,1986年出生。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与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工作于中国文联。研究方向:比较诗学、数字诗学。专著:《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译注《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艺研究》、《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上海艺术评论》、《网络传播》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李新德,1970年生。中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现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当代英语文学、比较文学与传教士汉学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中国儒释道典籍之翻译与诠释》(59.8万字,商务印书馆,2015年),译注《晚清温州纪事》(34万字,主译,宁波出版社,2011年),译文“跨界”、“走向比较诗学??”收入《比较诗学读本...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地方在中央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59033.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房顶上的猫
    04-08
    作者的研究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讨论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意思。但与他想讨论的问题相比,本书的篇幅稍显薄弱,加上翻译中也有些小瑕疵。作者看到的史料很多,但文中引用的史料稍少,更侧重于解读,有的地方给人感觉以论代史。不过研究方法很值得学习。15世纪到20世纪间,在首都盛行着一个独特的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的组织。会馆是法人团体,而不是政府运营的主体,国家也赋予会馆有限的自治权。会馆形成的同乡关系网络成为中央与地方的重要信息渠道。宣南地区同乡会馆的发展不仅深刻塑造了士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也深刻影响了政治活动变化。(此问题在赵鼎新著作中亦有体现)第十、十一章讨论会馆在晚清北京政治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民国成立后会馆的变迁,这两部分作者的考察最为薄弱,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 醉卧山冈
    09-29
    迄今关于北京士人会馆最为全面的研究,运用会馆志、碑刻、笔记小说等多种资料,展现出明以降地方利益与中央权力在京师的互动,该行为发生的主要场域便是会馆。书中对不同时段有关会馆的文献梳理非常详实,对会馆内外空间的叙述也足够到位。作者将会馆理解为一个法人社团,有其合理处但也有局限,因为会馆的运作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此外,译者将注释中的日文著作保留了英文形式,似有些欠妥。
  • 火锅店在逃肥牛
    11-08
    值得一读。白思奇以北京士绅会馆为基础的同乡关系网络,构成了一种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机制。 我更加在意白思奇将会馆视作一种corporation,同样,弗里德曼也将宗族是做一种corporation,相比之下,会馆与宗族拥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仪式,财产的集体所有,某种排他性的认同和这种认同不断受到挑战,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