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学
- 书名:通鉴学
- 作者: 张煦侯
- 格式:PDF
- 时间:2024-07-31
- 评分:
- ISBN:9787559627933
邓小南撰推荐序,陈尚君撰导读,辛德勇撰重版附言
治中国史者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通鉴》者不可不晓“通鉴学”
-----------------------------------------------
辨章学术,溯源而析流,发温公未抒之胸臆
卓识洞见,博深而切明, 示后学治史之津梁
-----------------------------------------------
◎ 学者推荐
张煦侯先生博通文史,其力作《通鉴学》成书于抗日战争期间艰难困顿之中,林居六载,风雨其晦,先生于《通鉴》独有会心。《通鉴学》自“编年体回溯”入手,对《资治通鉴》的史源、鉴别、宗旨、书法、枝属、后继以及得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全书言简意赅,论述精严,次第分殊,务求其信,堪称研究《资治通鉴》的经典之作。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通鉴学》存旧经史学之精神,有新学术的理念,对编年体源流之梳理,对《通鉴》创新与史法的揭示,对司马光在经世致用思想主导下纂著《通鉴》,存史事,析名分,重纲纪,弃褒贬而明史法,叙人事而忽天变,倡一统而轻正闰,究真相而详考证,都有绵密之分疏与论列。其立场既不同于宋元理学之迂执,又不似今日学者那般以后世概念套古人作为,能在传统礼法与道德的立场上,在传统史书与文学书写的技法上,揭示《通鉴》的特见与司马光的学术勇气。就此数端言,《通鉴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与崔万秋先生的《通鉴研究》及柴德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相比,张煦侯先生这部《通鉴学》,是目前我所见到的一部论述最为详明的《通鉴》导读书籍了。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内容简介
司马光以十九年之久,合三四人之力,撰成巨著《资治通鉴》。其用力之勤、网罗之富、取舍之慎、叙事之明、议论之精,为后世所称道,遂成一专门之“通鉴学”。
《通鉴学》为近代“通鉴学”集大成之作。作者先上溯编年体史书之源,进述《通鉴》之编纂经过、助修诸人与编集程法,再论《通鉴》之史源、史学、书法,及其枝属与后继。最后,在全面总结《通鉴》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编年史改造方案。作者既存旧学之根底,而无其偏狭迂执,又得新学之神髓,而未尝苛求古人。全书述论精到,不拘囿固见,不强辟新说,多为史家持正之谈。
◎ 出版说明
张煦侯先生所著《通鉴学》一书,初于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作者署名“张须”),此后台湾、香港曾多次据以重印。1957年,作者计划再版,修改了部分内容,并撰写《再版自序》,然此事未行。198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根据作者修订稿再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此次重版,即以1982年版为底本,并对全书又进行了一些整理改订,包括:
一、《通鉴学》每章之下原无分级标题,且部分段落过长,或有至两千余字而不分段者。今依文意添加标题、划分段落,力图使其眉目清晰、层次分明。
二、查核原典,为书中误失添加编者注。
三、改正错别字、异体字、笔误、病句及标点不当处,使之符合现代出版规范。(此类径改,不出注)
又《通鉴学》引文,不知所据版本,且旧时学者引书多有省改,故与当下通行之本颇有异同。除明显错讹外,我们多仍其旧,不做改动,俾读者识之。
张煦侯(1895—1968),名震南,以字行,笔名张须,书斋名秋怀室、唐风庐,晚署井窗。江苏淮阴人。一生专研文史,并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淮阴第六师范、扬州第八中学、苏北淮泗中学、上海徐汇中学、安徽师范学院等校。曾被选为芜湖市政协委员和合肥市人大代表,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出版《国史通略》《通志总序笺》《王家营志》《淮阴风土记》《秋怀室杂文》等著作。
-
匪有韭无赚梁皇05-14明畅而温存,平实而持重,义正而词核。体例完备,立论颇有惊喜。作者对温公的款款深情令人动容,也是其他研究者所没有的。 感觉作者应该是个挺严肃的人吧,最看不上《通鉴纲目》那些玩意儿了,但偶尔又有种冷幽默,比如他总结《通鉴》体例“将卒者书谥”时说:“读《通鉴》者,瞥见某人书谥,则知其人将死矣。”莫名萌感,真·温公叫你三更死,哪个敢留到五更。 作者张煦侯一生坎坷,长期游离于主流学术圈之外,本书再版之前几乎湮没不彰,但他的这本书确是“闭门造车,出而合辙”的优秀著作。如果说书中有哪些不足的话,大概就是最后一节《编年史之改造》,这节充满了他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延续涑水之学的殷切期待,但其实毫无必要,“人民通鉴”云云还是没有比较好。毕竟我们马上就要有写给初中生看的《中国通史》了呢。
-
韧勉04-28“大凡一史家之成就,将有所创,必有所因。惟旷代之逸才,为能即因以为创。其次谨守规模,稍加檃栝,有改进而无革命,而家法赖以整肃,体例亦益就精严。”(第41页,张煦侯评价司马迁、班固、左丘明、司马光之语,笔者以为也可为张煦侯之于《通鉴》学研究之地位)记得大一孟宪实老师讲《中国古代史》下半部专业课第一讲时就告诉我们学唐史,要先读《资治通鉴》、再读《新旧唐书》,读《通鉴》之前要先读《通鉴学》方得要领。笔者大一时文言功底不够,也未能懂其要领。如今再读可知本书不仅谈《通鉴》之史学成就,更是把《通鉴》放入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历程中,把司马光的成就放进古代史学史发展的历程中。同时细致分析了《通鉴》自身的特性与影响,全书用词言简意赅,精确扼要,的确是20世纪中期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代表作,时至今日仍价值丰富。
-
於沐05-01“大凡善师古人者,常思得其不传之意。”加上陈老师的导读非常好。前几章读得比较认真,第三章史料及其鉴别极为有用,还反复强调了《考异》的重要性。
-
2024-07-2013
-
2024-07-2016
-
2024-07-207
-
2024-07-2011
-
2024-07-207
-
2024-07-209
-
2024-07-207
-
2024-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