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作者簡介:
尾形勇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畢業。文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立正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東亞的世界帝國》(「visual版 世界的歷史8」)、《中國歷史紀行》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鶴間和幸
一九五〇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現任學習院大學教授。專攻中國古代史。主要著作:《始皇帝陵與兵馬俑》、《秦的始皇帝》、《始皇帝的遺產》(「中國‧歷史的長河3」)、《人間・始皇帝》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上田信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現為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中國社會史。主要著作:《傳統中國》、《森與綠的中國史》、《老虎講述的中國史》、《海與帝國》(...
-
鎮長12-07嚴格來說,比較像散文集。觀察日本學者怎麼向自己國家民眾介紹中國也是一種觀點。後兩章介紹中日交流史頗有益,對於和制漢字的數量感到詫異。上田信說主要指導抗戰的是CCP有點科科。整體來說對熟中國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有點雞肋....
-
尚书令05-21日人歷隋唐起效法華夏,垂千餘年。自明治維新,始一躍而過之。甲午一役,國人以為事不關己,何故?一曰肉食者謀之,二曰同文同種是也。其時滿洲君臨華夏,歷二百載。雖薙髮漁獵,不識漢儀。然其劍鏑之利,威震千里。破城之時,兵民莫如蘆瓜滾地,畏服不可名狀。若此虎狼之師,入關以來,竟自國語而為漢語,自滿文而為漢文,則剃髮胡服之令下,而漢俗不能盡去也。以其大勢觀之,乃華夏治於滿蒙耶?然東洋之船堅炮利倍之,雖則同文,繼之同種,亦必盡治於華夏也。迨甲午戰後,暴日侵淩,贖遼割台,權利盡喪。蕞爾小國鯨吞華夏,國人雖鹹憤其終不知恩,圖以反噬,而少有剖探之者也。惟東洋之所勝,終非僥倖。蓋遠涉華夏之日人,或遊歷來,或求利去,大抵為其主作間矣,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潛行諸省,詳考細察。
-
mate03-31干货不多。前三章松散至极,对中文读者而言都是常识;后三章也很浅。附录的台湾学者谈日本史学也太简短。
-
2024-06-1314
-
2024-06-137
-
2024-06-1313
-
2024-06-137
-
2024-06-138
-
2024-06-135
-
2024-06-136
-
2024-0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