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形上學

道德底形上學
内容简介:

本書雖名為「形上學」,

其實是探討道德原則與法律原則在具體生活層面中的落實,

因此是康德實踐哲學的完成。

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學》一書包含《法權論之形上學根基》與《德行論之形上學根基》兩部分,在康德生前,這兩部分各分別出版,而未曾合為一書。前者是康德唯一一部完整討論法哲學的著作,探討「法權」的一般概念、公法的三個層面,以及私法的「物權」、「人格權」、「出於物的方式的人格權」等各面。後者有助於我們釐清當代西方「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所引發的爭論,並確定「義務」及「德行」皆是康德倫理學中的重要概念。

康德更早期的《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兩本著作,突出倫理學之形式主義特徵。在這樣的基礎上,於《道德底形上學》中,康德進一步將道德法則應用於人性上,並涉及實踐人類學底層面。在書中康德強調法權論與德行論之根本差異在於:前者可以維持其形式主義底特色,後者卻必須發展出一套「目的學說」。本書探討「法權」及「德行」等核心概念,因此康德在出版《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後,堅持完成本書,以使其道德哲學更臻完善。


作者簡介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者簡介

李明輝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道德底形上學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62321.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低端硬盘
    04-11
    目前仅完成了截至法权论部分的内容。在我看来,阅读康德法权论论述要注意几个问题:1. 康德的概念三分法:对先验概念的分析的分类(人的认知之于对象而产生的分类,并不影响概念之本质)通过排他律二分即可完成,但对先验概念的综合的分类则需要依照三段论的形式,分为三种。在法权论中即为:Ulpien的三大法律义务—占有的三种对象—iustitia tutatrix/commutativa/distributiva三种制度—立法、行政、司法等三分概念间的映射。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往往是理解康德法权论的核心(如衡平法与紧急避险的内涵、ius cosmopoliticum)。2. 法权论最重要的章节是第41、42章的进入公民状态之公设、第2章实践理性许可法则的公设以及Ulpien三原则,从这三个章节出发能搭建起框架
  • 鹿
    02-13
    德沃金和范老师是我的康德“居间人”。即使只是研究康德的法哲学,也不应错过后面的德性论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在德性论部分更见康德关于实践哲学的基本洞见。
  • 环形废墟
    01-20
    译&注很精良。至此,康德实践哲学走到终点,无论是法权论还是德行论,都以人的双重身份为出发点,法权论致力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之共存问题(实则隐性预设了道德人的多样性,而费希特却将道德人进一步统一到一个单一的意志之中),德性论致力于回答“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提出“同时是义务的目的”,比起先前的《奠基》和《实批》,康德首次深入到意志的质料方面。去行动吧,去圆成,去施惠,并且保持对人的永恒敬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