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内容简介: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一贯印象,清王朝的最后改革是以“皇族内阁”的骗局和闹剧作为收场的,充满了荒诞气氛。海外学者雪珥将自己定位于“历史真相如盲人摸象,许多人摸到了象的屁股,他却拽住了象的尾巴。时至1909年,改革已前所未有地成为大清国的全民共识及主流话语体系的主旋律,意欲在国内挺腰,在国际昂首。然而对于摄政王载沣来说,最为郁闷的是,精心设计的改革,在经过官僚体系的执行后总是会“烂尾”:明明是利国利民的仁政,最后却被大小领导干部转变为扰民和敛财的工具。新的社会矛盾纠结缠葛,旧的官僚体制处处掣肘,大清国这艘巨大的航船行驶至暗礁林立的险滩。1909年这个春天的故事,竟是一步步演绎成了王朝悲剧……

作者简介: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太平绅士,非职业历史研究和写作,以海外史料解读中国近代史,在华人文化圈中广为流行。和讯博客、搜狐博客、网易博客文化名人。海内外多家报刊专栏作家,著作有《大东亚的沉没》《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看中日战争》等。

下载地址:
下载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77.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水龙吟
    10-09
    10年前读觉得很好,如今再听到书里的观点只能莞尔 如果作者觉得清帝国还想要改革的话,那这本书就是浪费时间了
  • 黑左。
    01-18
    作者自以为诙谐幽默的描述了清末改制前后的各种插曲和段子,但一没有详实的考据,二没有系统阐述,浅尝则止,这便是传说中的入厕书了。
  • 北溟鱼
    03-27
    缺乏历史训练,议论没有扣住史料,感慨发得让人走神。有些主题写得明显吃力。所幸语言不错,做睡前读物还成。
最新书摘: 更多
  • 过把瘾就S
    2011-09-03
    中国人自古及今总有一个执着而定义模糊、更难操作的信仰:正义。同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相信另一个没有任何实证验证的神话:正义必胜。坚信正义必胜的我们,似乎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既然我们手持那么多的“正义”,为什么我们在历史上蒙受了那么多的失败和耻辱而没有“必胜”?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只是一个政治宣传词汇。甲午战争时期,日军俨然以解放者自居,要从爱新觉罗氏的异族统治下解放同文同种的中国,然后“革裨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从大量的日本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对“征服支那”充满了正义感,他们坚信这不仅是解放中国,更是推进中国的文明进步,进而联合黄种人对抗西方侵略。他们的文献中十分自然地自称“神州”、“华夏”乃至“中华”,号召中国人民起来反抗满洲人的暴政。果然,兴中会得到了日本军方的支持,于广州乘时而起,在忙于应对北方战事的清政府后背狠狠地插上了一刀。
  • 过把瘾就S
    2011-09-03
    纵观国际冲突历史,放弃大笔战争赔款,基本是只有“善良的中国人民”才能做出来的伟大举动。而列强之中,无论是所谓的民主国家,还是所谓的法西斯国家,在有机会索要中国赔款时,从来没有客气过。美国曾经退回了部分庚子赔款,令国人感激涕零,以至于忘记了这本是人家浮收多算而应退的。至于日本,则是中国赔款的最大得益者:先是来自中国的甲午战争巨额赔款,奠定了明治崛起的基础;随后是来自中国的放弃索赔,对二战之后日本的复兴起到了重大作用。孔子当年就对“以德报怨”嗤之以鼻,雄辩地质问:如果“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大汉王朝时,出于“安全关切”,多次出兵“侵略”匈奴,著名将领陈汤从前线给汉元帝发去一份奏折,表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虽远必诛”的阳刚精神,后来便逐渐消亡。小小的以色列和一贯羸弱的犹太民族,却对纳粹战犯表现出了“虽远必诛”、“一个都不宽恕”的精神,用自己的执着,给我们上了一趟关于什么是脊梁骨的大课。
  • 李嘉图
    2011-11-25
    </原文结束>而对于激进的改革者、造反者们而言,乱中才能夺权,越乱越好;大乱之后是否必然能大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乱就没有机会。高喊宪政或者高喊共和的人未必真心相信自己的所谓主义,但绝对相信这是很管用的口号。<原文开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