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的焚毁

共同体的焚毁
内容简介:
◆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作者简介:
J. 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哈佛博士,美国著名文学系杰出教授。主要代表作有《阅读叙事》(Reading Narrative, 1998)、《小说与重复》(Fiction and Repetition, 1982)、《小说中的共同体》(Communities in Fiction, 2014)、《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An Innocent Abroad: Lectures in China, 2015)等。
下载地址:
下载共同体的焚毁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8850.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安提戈涅
    09-01
    近期最佳。83岁的米勒宝刀未老,在本书中展现出强大的文本细读功力与克制精准的理论运用能力,我认为这是一部出色的批评著作。分析大屠杀与卡夫卡文本关系的作品并不少,但米勒选择了“共同体”这个切入点,相当聪明,通过对诸多作品的细读,米勒给出了一系列值得被认真对待的判断,比如为什么卡夫卡的作品都是未竟之作?为什么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如此多的逻辑混乱与冗余,而《无命运的人生》里,主人公为什么又是冷漠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共同体概念的毁灭获得一种阐释。阐释,当然是事后追加的,但我为米勒辩护,也正因为他的“后视之明”的历史意识必然性。当然,米勒在这本著作里,最打动我的反而不是那些充满想象力与关怀的论断,而是他坦诚于能力有限、他对于批评行为的焦虑与他的欠然——这可能才是好的批评的内在品质。
  • 虾米
    08-16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或审美,是否可行?作者答曰: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因为文字除见证奥斯维辛之外,还有对那些触发奥斯维辛的潜在信号,予以捕捉并作出预警。作者用“共同体(用来把人凝聚成团的那套语言、文化、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价值观)的焚毁”,来指代这些潜在信号,而它们则可通过对作品文本结构、风格、语言的甄别,加以辨析。《审判》与《城堡》隐匿而反讽的叙事者、叙事的断裂、故事的不可完成性、似是而非的矛盾逻辑,在在说明每个人面对他者都像面对一种不断增殖的符号网络,对这些符号的阐释即使可能,也得不到确认。《无命运的人生》辗转迂回、留有余地和限定条件的表述,展现了一种空白的不确定,“在一种语境下看来是自然的事,从另一角度看,就是不自然的了”。作者对《宠儿》的分析则借助医学术语“自身免疫”来说明主人公杀婴的极端道
  • Miserablism
    05-18
    着重读了前两部分,共同体三种跟卡夫卡。要说有没有用就是下一步如果读德勒兹论卡夫卡可能有用,也回头梳理了南希的非功效共同体概念。但总地来说,看了非常抑郁(你有看书不抑郁的时候吗),抑郁之处不仅在于所谓现实政治的乌七八糟跟批评家的力不从心,更在于你发现对想活下去的人来说法西斯确有其迷人之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