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内容简介: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是作者二十多年来研究明代社会与文化史的总结,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社会的历史转型。下编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明代文化的变迁。一是就明代社会与文化的整体而言,其本身确实存在着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亦即从明初社会、文化控制的严密到明代中期以后官方控制的松懈。二是考察明代社会史的重大转向,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包括下面两点,即社会流动的加速,及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三是考察明代...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38832.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席缪
    11-15
    写得太好,都快看哭了,已成为枕边常备书。是过往论文的合集,在论文写作时就应是有这本书的模型在,严丝合缝
  • 流惜子
    12-22
    当世明史第一人,无论是对材料的掌握,还是对明代的整体把握
  • 张名振
    08-22
    把明代的社会史研究直接拉上了一个层次,陈宝良老师绝对是顾诚先生的骄傲。
最新书摘: 更多
  • 夕颜
    2018-10-11
    世之为武夫者,积金帛,广田宅,侈功名,保首领,与时迁移,今人谓之上智。竭心力,治职事,尽其在我,利钝付人,时运不齐,为国忘家,不能封侯,必期庙食,今人谓之下愚。谋不合,道不行,疲有限之精力,必欲维持职守,于必不可为之中,陷阱在前,斧钺不懼,今人谓为愚而又愚者。吾将为智乎?人欲之,而吾心之知不欲也。吾将为愚乎?吾心欲之,而人不与也。必不得已,吾宁将无违吾心,其为愚乎?愚而又愚乎?宜号曰“愚愚子”。吾侪当知所择矣。(戚继光)
  • 冰点
    2022-09-27
    王阳明开创的“良知”说,在人性论上与程朱理学的“天理”说正好处于一种对立的地位。“天理”主要是对传统伦理纲常进行本体性的论证,藉此证明道德规范的必然合理性;而王阳明的“良知”说则旨在说明传统伦理道德的实际可行性,强调的是道德实践、道德情操的迫切需要性。在王阳明论证逻辑的背后,实际上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增强了人的作用。因此,当这一理论一旦社会化之后,它就成了人们冲击理学禁锢的思想武器。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迷古”的魔障,给人们以直抒己见的勇气,为晚明思想家挣脱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诚如焦站所指出,王学一出,“闻者豁然如披云雾而睹青天也”。正是受到王阳明学说的启示,焦站才感到此道是人人具足,人人有自己“一副家珍”,应该回光返照,做到“自知”,而不应该“傍人口吻,随人跟脚”,做孟子所鄙视的“人役”。这种意识与做人的气魄,已为随后大部分王门学者的行为所证实。即使是那些在学术上与王学存在着差异之人,也开始对朱熹的学说抱有怀疑的态度。……
  • 冰点
    2022-09-27
    探究明末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事实上要以第三类的理论家这一面目出现,在理学家与文人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他们写起文章来,既不追求文人那种优越的气派,而是蔑视辞藻修饰这种雕虫篆刻;也没有理学家那种高傲的自我优越感,一概以释理载道之文为高,而是从“实用”的前提出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学者往往将明清两代视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近代化的社会”,尽管它明显不同于西方所能见到的近代化,但这种观点无疑也忽略了明、清易代所导致的社会变化。换言之,我们需要避免将明、清易代简单地看作朝代的更替以及由此带来的反清的民族情绪标志,而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发展。 就明、清易代而言,一方面需要承认社会的整体继承性,但也不能不承认又是社会的一大转向,而且是在某些方面的一种倒退的转向。一些颇有见地的清朝人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并对明、清两代的“风俗”作了如下比较:明之时,大臣专权,而清代则阁部督抚,率不过奉行诏命;明之时,士多讲学,而清代则聚徒结社者渺焉无闻;明之时,士持清议,而清代之士,则一心科举。事实确是如此。清初统治者有鉴于晚明的实况,一方面,在科举三场策论中禁止“言时事”,另一方面,朝廷则公开禁止士子结社,再加之清初科场、奏销二案,士大夫(尤其是江南)元气大伤,生员的穿戴已不再方巾大袖,雍容儒雅,而是多戴平头小帽,“以自晦匿”,生员层的声势随之销声匿迹。如果说“官横士骄”是晚明社会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共领域的拓展与民间舆论的扩大,那么,清初士人结社的被禁,士人的一心科举而不言时政,无疑可以说是士大夫力量的一大挫折,是社会一种暂时的倒退。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清易代的影响至少波及其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几乎达一个世纪左右,使16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变革发生一定程度的延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