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
内容简介:
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作者简介:
吴座勇一,1980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中世战争史》获第12届角川财团学艺奖。
下载地址:
下载应仁之乱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9441.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中世与近世之间
    05-06
    先提高下评分,毕竟不管从内容本身还是译文质量以及出版社选题,都值得鼓励。对于上面的两条评论,也早在意料之中,所谓希望从幕府视角看应仁之乱,无非指传统的政治史宏观史角度的解读,日本虽然有关应仁之乱的专书并不多,但多卷本通史里面基本是这样的叙事,如何取得突破是新生代学者的主要工作,本书的价值恰恰是提供了一种微观视野,以经觉、寻尊的叙事对这场战乱乃至中世生活史加以论述,并非纯粹的政治史军事史著作。但是这类书显然并不适合国内的读者,出版社必须意识到国内读者基本是日本史零基础,别说应仁之乱,就算室町幕府的基本知识都不具备,突然接触大量的人名地名不晕才怪。所以最合理的还是引进多卷本以及人物传记之类,先有一个框架再接触这类书更好。另外本书对于左派史学的批判其实也值得中国史的研究者学习反思。
  • 完蛋了的国王
    05-06
    本书条理清晰,复盘了应仁之乱的前因后果,但问题是格局意外的小,给兴福寺和尚及大和国人的篇幅占到全书的一半,视角这么窄主要是因为引用的史料是和尚的日记,拘泥于私人日记是日本中古历史著作的老问题了,格局太小,几十骑两三百杂兵的战斗,老和尚的吐槽云云也拿来写,读来竟有一种贻笑大方的喜感,相比之下西军主帅山名,主力大内等一时豪杰都是一笔带过的戏份,固然有视点的选择,也不至于厚此薄彼到这种程度。大和国在后来的战国时代无足轻重,这种没落的处境一直延续至今,作者一味强调大和国几方势力在应仁之乱中的核心作用,反倒显得有点荒诞了……再者,在点评幕府的作用时,过多引用其他作者的观点,冲淡了作者本身的观点,幕府到底是时代的废弃物,还是力挽狂澜却功败垂成,到最后都没有一个定论
  • 惠山老翁
    07-07
    对照原书,第44页第三段最后一行删减了「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国連加盟問題のようなもので」一句。其实不太觉得吴座勇一从兴福寺出发的视角有什么问题。就像他最后要把应仁之乱和一战摆在一起考虑一样,大和国的众徒国民仿佛就扮演了一战前夜巴尔干的角色,早期反筒井势力 (越智、箸尾、古市、经觉) 背后的支持者是畠山持国,之后其成为了义就一方的基干力量,筒井势力 (筒井、成身院) 相反则成为了拥护政长的势力,所以作为应仁之乱引爆点的畠山家督之争,其隐患可谓早就埋伏在了大和。当然这本书要读出兴味来,背景知识的储备是一大关键。
最新书摘: 更多
  • cc修文
    2020-06-23
    实施封印的主体是学侣、六方众,或学侣与六方众一同,门主不能私自实施封印名字的行为。学侣或六方众要先举行“神水集会”,才能封印。集会之时,如果不获得全员赞同,共饮神水,对神起誓,也就是说不结成“一揆”的话,是无法决意行事的。因此,封印名字的行为并非私刑,而是学侣、六方众这样的兴福寺决议机构依照一定的手续实施的“公”罚。被封印名字的对象主要是众徒、国民等武士,平民是不会被封印的。众徒、国民等若妨害兴福寺的庄园控制,就被断定为兴福寺的敌人(“寺敌”“佛敌”),遭到封印。(P104)
  • 韧勉
    2020-09-06
    所谓竖义,其实就是对修学僧的口头考试,提问者根据佛教诸学问提出问题,竖义者(考生)作答,精义者判定成绩。然而,这时的竖义已经完全仪式化,试题和参考答案在考前就已知晓,竖义者好好准备,认真练习,就是这么一回事。
  • 薛定谔的裙子
    2021-03-29
    一般认为,当时兴福寺有超过一百个院家和坊舍,摄关家子弟的出家地一乘院和大乘院在其中是特别的存在。天皇与摄关家子弟担任院主的院家称为“门迹”,在兴福寺中,一乘院和大乘院就是“门迹”,称为“两门迹(两门)”。几乎所有的院家和坊舍都从属于这两大门迹,形成了以门迹为中心的主从制门流组织。学界称其为“两门体制”。于是,兴福寺的僧侣因为出身的不同,也被明显地区分开来。摄关家出身的称作“贵种”,他们以固定的节奏步步高升,最终成为门主(门迹之主)。比摄关家地位低的贵族清华家和名家出身的僧侣称作“良家”。他们虽然也具备担任别当的资格,升迁速度却又天壤之别。举一个例子,出身贵种的大乘院寻尊二十七岁就当了别当,良家出身的东北院俊圆直到四十二岁才终于就任此职。这是因为贵种僧侣享受特别的优惠待遇(两家必须要现担任权别当才能成为别当,贵种则不需要,等等)。僧侣的地位与他们作为僧人的成绩和能力毫无关系,仅仅由于血脉和家族出身决定。良家觉无法凌驾于贵种之上。此外,良家之下还有“凡僧”。
猜你喜欢: